也(I)yě
〡ㄝˇ
〔《广韵》羊者切,上马,以。〕
1.语气助词。表判断语气。
●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南冥者,天池也。”
●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和氏璧,天也所共传宝也。”
●《红楼梦》第一回:“此开卷第一回也。”
2.语气助词。表解释语气。
●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小惠未遍,民弗从也。”
●宋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“太守与客来饮于此,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高,故自号曰醉翁也。”
●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狼》:“一狼洞其中,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。”
3.语气助词。与疑问、反诘、祈使等词连用,表相应语气。
●《诗·邶风·旄丘》:“何其久也?”此表疑问语气。
●《庄子·胠箧》:“然则乡之所谓知者,不乃为大盗积者也?”此表反诘语气。
●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。”此表祈使语气。
4.语气助词。表呼唤语气。
●元关汉卿《窦娥怨》第三摺:“婆婆也,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。”
●元无名氏《争报恩》第二摺:“哎,儿也,则被你痛杀我也。”
5.语气助词。用在句中,表停顿。
●《诗·陈风·墓门》:“夫也不良,国人知之。”
●《史记·白起王翦列传》:“武安君之死也,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。”
●宋王谠《唐语林·补遗四》:“其树也,大株而白枝,叶似槐。”
6.语气助词。衬词。无义。
●元萧德祥《杀狗劝夫》第二摺:“可不道一部笙歌出入随,抵多少水尽也鹅飞。”
7.副词。犹亦。承接上文,表示同样。
●北周庾信《镜赋》:“不能片时藏匣里,暂出园中也自随。”
●唐岑参《赴北庭度陇思家》诗:“西向轮台万里余,也知乡信日应疏。”
●鲁迅《且介亭杂文末编·死》:“往往有一种仪式,是请别人宽恕,自己也宽恕了别人。”
8.副词。表选择。
●《京本通俗小说·西山一窟鬼》:“只要嫁个读书官人,教授却是要也不?”
●《水浒传》第二二回:“柴大官人在庄上也不?”
●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菱角》:“烛坐勿寐,我往视新妇来也未。”
9.副词。连用,表并列。
●《京本通俗小说·碾玉观音》:“也不干风事,也不干雨事,也不干柳絮事,也不干蝴蝶事,也不干黄莺事,也不干杜鹃事,也不干燕子事,是九十日春光已过,春归去。”
●杨朔《走进太阳里去》:“在这样的人民面前,山也得低头,河也得让路,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挡我们前进。”
10.副词。表转折或让步。
●《红楼梦》第六二回:“虽众人要行礼,也不曾受。”
●鲁迅《呐喊·阿Q正传》:“即使偶有想进城的,也就立刻变了计,碰不着危险。”
11.副词。表强调。
●《水浒传》第九回:“相国寺一株柳树,连根也拔将出来。”
●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:“这样文字,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……真乃一字一珠!”
●鲁迅《二心集·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》:“我们的劳苦大众……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。”
12.副词。表委婉。
●元关汉卿《望江亭》第三摺:“着我过去切鲙,得些钱钞养活我来也好。”
●《红楼梦》第一一八回:“我也没有法儿了,也只得由着你们去罢!”
●周立波《暴风骤雨》第一部二:“韩长脖原先也还阔,往后才穷下来的。”
13.通“他”。
●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:“彼显有所出事,迺自以为也故,说者与知焉,则身危。”
●王念孙《读书杂志·史记四》:“也,读为他。他故,他事也……他字古或通作也。《墨子·备城门》篇:‘城上皆毋得有室,若也可依匿者,尽除去之。’也与他同。《贾子·脩政语》篇:‘是以明主之于言也,必自也听之,必自也择之,必自也聚之,必自也藏之,必自也行之。’《说苑·君道》篇‘自也’皆作‘自他’。”
14.通“它”。
●清李调元《卍斋璅录》丁录:“也,古通它。故沱、池、驰、蛇、沱皆读沱。”
●容庚《金文编》第十三:“它,与也为一字,形状相似,误析为二,后人别构音读。”
也(II)yi
〡ˊ
〔《集韵》演尔切,上纸,以。〕
“匜”的古字。
●《两周金文辞大系·鲁大司徒匜铭》:“鲁大司徒子仲白作其庶女厉孟姬剩也。”
郭沫若考释:“匜,按《说文·乙部》‘也’。朱骏声《通训定声》:‘此字当即匜字,后人加匚耳。’”
yē
①用於句末。1。表判斷。《石鍾山記》:“此世所以不傳~。”2.表疑問或反問,前面常有“安”、“何”等與它相配合。《馬說》:“安求其能千裏~?”3.表感歎。《捕蛇者說》:“苛政猛於虎~。”4.表祈使,常與“無”、“不”等呼應。《桃花源記》:“不足為外人道~。”5.表示陳述或解釋。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吾所以此者,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~。”②語氣助詞,用於句中。1.表判斷。《黔之驢》:“虎見之,龐然大物~,以為神。”2.表陳述或解釋。《勸學》:“君子生非異~,善假於物~。”3.表語氣停頓。《師說》:“師道之不傳~久矣,欲人之無惑~難矣。”③語氣助詞,用在複句的前分句末或並列的句子成分之後,表示停頓和上下文的互相關連,兼有舒緩語氣和抒情的作用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操蛇之神聞之,懼其不已~,告之於帝。”《屈原列傳》:“屈平疾王聽之不聰~,讒諂之蔽明~,邪曲之害公~,方正之不容~,故憂愁幽思而作《離騷》。”
【也】3画 4471·2 yě ㄧㄝˇ 羊者切,上,馬韻,喻 四。歌部。㊀語氣詞。1.用於判斷句尾,表示判斷語氣。論語 爲政:“知之爲知之,不知爲不知,是知也。”荀子 天論:“治亂非天也。”2.用於因果句尾,表示解釋。商君書 畫策:“黃鵠之飛,一舉(一作日行)千里,有必飛之備也。”史記八七 李斯傳 諫逐客書:“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内(納),疎士而不用,是使國無富利之實,而 秦無彊大之名也。”3.用於疑問句尾,常與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相配合,表示疑問或反問。荀子 強國:“人之所惡何也?”韓非子 六反:“是以上設重刑者而姦盡止,姦盡止則此奚傷於民也?”4.用在句中,表示停頓,以引起下文。論語 先進:“(顔)回也視予猶父也。”商君書 賞刑:“聖人之爲國也,壹賞、壹刑、壹教。”㊁副詞。同“亦㊁”。唐 岑參 岑嘉州詩七 赴北庭度隴思家:“西向 輪臺萬里餘,也知鄉信日應疎。”
也 yē
①语助用于句末。1。表判断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此世所以不传~。”❷表疑问或反问,前面常有“安”、“何”等与它相配合。《马说》:“安求其能千里~?”❸表感叹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苛政猛于虎~。”❹表祈使,常与“无”、“不”等呼应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不足为外人道~。”❺表示陈述或解释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吾所以此者,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~。” ② 助 语气助词,用于句中。❶表判断。《黔之驴》:“虎见之,庞然大物~,以为神。”❷表陈述或解释。《劝学》:“君子生非异~,善假于物~。”❸表语气停顿。《师说》:“师道之不传~久矣,欲人之无惑~难矣。” ③ 助语气助词,用在复句的前分句末或并列的句子成分之后,表示停顿和上下文的互相关连,兼有舒缓语气和抒情的作用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操蛇之神闻之,惧其不已~,告之于帝。”《屈原列传》: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~,谗谄之蔽明~,邪曲之害公~,方正之不容~,故忧愁幽思而作《离骚》。”
也² yě
副
①表示同样:水库可以灌溉、发电,~可以养鱼。
②单用或叠用,强调两事并列或对待:他会英语,~会法语|游客里面~有坐车的,~有步行的。
③重复使用,表示无论这样或那样,结果都相同:你去我~去,你不去我~去|他左想~不是,右想~不是。
④用在转折或让步的句子里(常跟上文的“虽然、即使”等呼应),隐含结果相同的意思:虽然雨下得很大,他~来了|即使你不说,我~知道(你说了,我知道;你不说,我也同样知道)。
⑤表示委婉:你~得对人宽容点儿嘛|这事儿~只好如此了。
⑥表示强调(有时跟上文的“连”字呼应):七八岁的孩子~学会电脑了|连爷爷~乐得合不拢嘴。
【读音】yě
【繁体】也
也<副>
亦表示同样[also;too;aswell;either]。如:我高兴,你也高兴;也可以;也是
叠用,强调两事并列或对等[aswellas]。如:她会打篮球,也会打网球
表示转折或让步[even]。如:即使失败十次,他也不灰心
表示委婉。如:我也只好如此
表示强调[even]。如:也须(也应当;也应该);连老人也干活
表示选择,还是[or]
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,却是多少年纪?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?――《水浒传》
又如:也是(还是)
也语气
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。相当于“啊”、“呀”
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。――清·袁枚《黄生借书说》
旋见一白酋…英将也
也yě
⒈副词。
①〈表〉同样,并行等:玉米~叫包谷。你~好,他~好。
②〈表〉加强语气。常跟"再"、"连"、"一点"等连用:再~不敢。连一文钱~没有。一点~没错。
③〈表〉转折或让步。常跟"虽然"、"即使"等连用:虽然没有见过,~听别人说过。即使困难再大,~要设法克服。
④〈表〉委婉或无可奈何:倒~罢了。~只好这样。
⒉文言助词。
①在句末。〈表〉判断或肯定:朱德,四川仪陇人~。
②在句末。〈表〉疑问或感叹:何~?威武~!
③在句中。〈表〉停顿:地之相去~,千有余里。
⒊[也许]或许。〈表〉不很肯定:~许他今天回到家里。
也
【子集上】【乙字部】 也
〔古文〕𠃟
★【唐韻】羊者切【集韻】【正韻】以者切,𠀤音野。語已辭。【說文徐註】語之餘也。凡言也,則氣出口下而盡。【玉篇】所以窮上成文也。【廣韻】語助之終。柳宗元曰:決辭也。
◎又發語辭。【岑參詩】也知鄕信曰應疎。
◎又姓。明也伯先。
◎又【劉攽曰】詞人多以也字作夜音讀。【杜甫詩】靑袍也自公,是也
★又【正韻】養里切,同迤。
◎又【六書正譌】古文匜字。註詳匚部三畫。
也¹ yě
①书助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:孔子,鲁人~|非不能~,是不为~。
②书助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:何~?|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~?
③书助表示句中的停顿:大道之行~,天下为公|地之相去~,千有余里。
④(Yě)名姓。
也
《説文》:“也,女陰也。象形。ࠃ߯܌秦刻石也字。”王筠《文字蒙求》:“也,古匜字。沃盥器也。”容庚《金文編》:“也,與它為一字。”
(一)yí 《字彙》養里切。
(1)同“匜”。《正字通·乙部》:“也,盥器。即古文匜字。”清王筠《文字蒙求·象形》:“也,古匜字,沃盥器也。”
(2)同“迆”。《字彙·乙部》:“也,與迆同。”
(二)yě 《廣韻》羊者切,上馬以。歌部。
(1)语气词。用在句末。《玉篇·乁部》:“也,所以窮上成文也。”《顔氏家訓·書證》:“也,是語已及助句之辭,文籍備有之矣。”1.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秦、晋,匹也。”《荀子·天論》:“治亂非天也。”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:“舜,冀州之人也。”2.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。《詩·邶風·旄丘》:“叔兮伯兮,何多日也?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之民不加多,何也?”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此乃鹿也?”3.表示感叹语气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惜也!不如多與之邑。”《史記·春申君列傳》:“何其智之明也!”《水滸傳》第二十八回:“衆囚徒一齊都拜道:‘真神人也!’”4.表示命令语气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不及黄泉,無相見也。”《史記·周勃世家》:“竇太后曰:‘皇后兄王信可侯也。’”
(2)助词。1.用在句中,表示停顿。《顔氏家訓·書證》:“也,其閒字有不可得無者。”清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四:“也,有在句中助語者。”《詩·秦風·權輿》:“今也每食無餘。”《論語·先進》:“柴也愚,參也魯。”《文心雕龍·原道》:“文之為德也大矣。”2.用来引起下文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子産之從政也,擇能而使之。”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地之相去也,千有餘里;世之相後也,千有餘歲。”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彼賢人之有天下也,專用天下適己而已矣。”3.连举数事时用。《左傳·文公三年》:“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為君也,舉人之周也,與人之壹也。”《禮記·中庸》:“天地之道,博也,厚也,高也,明也,悠也,久也。”4.衬字,在句中起调整音节的作用。张相《詩詞曲語辭匯釋》卷五:“也,語句中間之襯字,與作語助辭用者異。”元佚名《昊天塔》第三折:“兀的不屈沉殺俺宣花也這柄蘸金斧。”元佚名《夜月泣江舟》第一折:“俺父親呵,待明朝早晨,便拜辭也禁門。”元佚名《陳州糶米》第一折:“兀的不送了我也這條老命。”
(3)副词。1.表示同样。北周庾信《鏡賦》:“不能片時藏匣裏,暫出園中也自隨。”元張可久《沉醉東風·釣臺》:“溪上良田得數頃來,也敢上嚴陵釣臺。”鲁迅《呐喊·自序》:“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。”2.表示强调。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宫調》卷二:“賊頭領,聞此語,佛也應煩惱。”《紅樓夢》第十九回:“黛玉道:‘連我也不知道。’”3.表示转折。《紅樓夢》第二回:“如今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,内囊却也盡上來了。”《中国歌谣资料·少数民族反抗压迫的歌谣》:“苗家虽然穷,死也不弯腰。”毛泽东《卜算子·咏梅》:“俏也不争春,只把春来报。”4.表示让步。《紅樓夢》第三回:“賈母想了一想説:‘也罷了。’”叶紫《火》:“现在八爷既然知道了,也好。”周而复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二部四十:“当了会计主任也就算了。”5.前后句连用。a.表示两事并列。《紅樓夢》第八回:“也不至于太冷落,也不至于太熱閙了。”鲁迅《呐喊·故乡》:“鬼见怕也有,观音手也有。”b.表示无论这样或那样。《紅樓夢》第二十九回:“你知也罷,不知也罷,只由我的心,可見你方和我近,不和我遠。”
(4)女性生殖器。《説文·乁部》:“也,女陰也。”
(5)乱。《玉篇·ࡿȩè》:“也,亂也。”
(6)斯。《玉篇·ࡿȩè》:“也,斯也。”
(7)通“他(tā)”。其他。《墨子·小取》:“辟也者,舉也物而以明之也。”孫詒讓閒詁引王念孫云:“也非衍字,也與他同。”《史記·老子韓非列傳》:“彼顯有所出事,迺自以為也故。”王念孫雜志:“也讀為他。他故,他事也。”
(8)姓。《萬姓統譜·馬韻》:“明也伯,先懷寧人,洪武初歲貢,任訓導。”
[同]还
也是
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