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 dū
① 名都市;城市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~予赵。”《扬州慢》:“淮左名~,竹西佳处,解鞍少驻初程。” 又: 名专指京都、首都。《出师表》:“兴复汉室,地面观察站于旧~。” ② 形优美;漂亮。《三国志·孙韶传》:“身长八尺,仪貌~雅。” ③ 叹表示赞美。《书·皋陶漠》:“皋陶曰:‘~!在知人,在安民’。” ④ 动总;汇总。《与吴质书》:“项撰其遗文,~为一集。” dōu
① 副 表示总括。全;尽《扬州慢》:“渐黄昏清角吹寒,~在空城。”《雁荡山》:“自岭外望之,~无所见。”《山坡羊·潼关怀古》:“伤心秦汉经行处,宫阙万间~做了土。”
辨:都,京。“京”的本意是“大”。在先秦,“京师”连用才指国都,“京”指国都是后来的事。“都”本指大城市。汉以后才可指国都。
【都】11画 4762·71.dū ㄉㄨ 當孤切,平,模韻,端。魚部。㊀國都。書 説命中:“明王奉若天道,建邦設都。”疏:“立國謂立王國及邦國,設都謂設帝都及諸侯國都,總言建國立家之事。”㊁城邑。左傳 隱元年:“都城過百雉,國之害也。先王之制,大都不過參國之一。”又 莊二八年:“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,無曰邑。”㊂古代行政區劃名。1. 周禮 地官 小司徒:“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,九夫爲井,四井爲邑,四邑爲丘,四丘爲甸,四甸爲縣,四縣爲都,以任地事而令貢賦。”2. 管子 度地:“故百家爲里,里十爲術,術十爲州,州十爲都,都十爲霸國。”㊃ 唐 五代軍隊的一種稱號。新唐書二〇八 田令孜傳:“别募神策新軍,以千人爲都,凡五十四都,分左右爲十軍統之。”吳 楊行密有黑雲都,劉仁恭有定霸都,李克用有落雁都等。㊄聚,滙集。管子 水地:“人皆赴高,己獨赴下,卑也。卑也者,道之室,王者之器也。而水以爲都居。”注:“都,聚也。”水經注六 文水:“水澤所聚謂之都,亦曰瀦。”㊅居。文選 漢 東方曼倩(朔)答客難:“蘇秦 張儀壹當萬乘之主,而身都卿相之位。”㊆優美貌。詩 鄭風 有女同車:“彼美 孟姜,洵美且都。”史記一一七 司馬相如傳:“相如之 臨邛,從車騎,雍容閒雅甚都。”㊇凡,總。文選 三國 魏 文帝(曹丕)與吳質書:“頃撰其遺文,都爲一集。”㊈於。文選 漢 司馬長卿(相如)封禪文:“揆厥所元,終都攸卒。”㊉感歎詞。書 皋陶謨:“皋陶曰:都!在知人,在安民。”姓。見 廣韻“模”。明史有 都勝,附 王信傳。2.dōu ㄉㄡ 當孤切,平,模韻,端。今讀如兜。魚部。全。三國志 蜀 趙雲傳 注引 雲别傳:“先主(劉備)明旦自來至 雲營圍視昨戰處,曰:‘ 子龍一身都是膽也。’”子龍,雲字。
dū
①都市;城市。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~予趙。”《揚州慢》:“淮左名~,竹西佳處,解鞍少駐初程。”【又】專指京都、首都。《出師表》:“興複漢室,地面觀察站於舊~。”②優美;漂亮。《三國志•孫韶傳》:“身長八尺,儀貌~雅。”③表示贊美。《書•皋陶漠》:“皋陶曰:‘~!在知人,在安民’。”④總;彙總。《與吳質書》:“項撰其遺文,~為一集。”
dōu
①表示總括。全;盡《揚州慢》:“漸黃昏清角吹寒,~在空城。”《雁蕩山》:“自嶺外望之,~無所見。”《山坡羊•潼關懷古》:“傷心秦漢經行處,宮闕萬間~做了土。”【辨】都,京。“京”的本意是“大”。在先秦,“京師”連用才指國都,“京”指國都是後來的事。“都”本指大城市。漢以後才可指國都。
【都鄙】⒈古時稱帝王的封地。⒉京城和邊遠的城鎮的對稱。⒊美好和醜陋。
600.【都】
一大邑。左傳隱西元年:“都城過百雉,國之害也。”
引申爲國都,都城。賈誼弔屈原賦:“何必懷此都也?”杜甫北征詩:“都人望翠華。”用作動詞,表示建都。揚雄解嘲:“天下已定,金革已平,都於洛陽。”(金:指武器。革:指甲。連用指戰爭,戰事。)
二雅,大方。詩經鄭風有女同車:“彼美孟姜,洵美且都。”(洵xún:誠然。)
三總。曹丕與吳質書:“頃撰其遺文,都爲一集。”蕭統文選序:“遠自周室,迄於聖代,都爲三十卷。”
四副詞。放在否定詞之前,加強否定語氣。“都無”略等於現代的“並無”,“都不”略等於現代的“並不”。世說新語政事:“於是用木屑覆之,都無所妨。”又雅量:“〔王〕夷甫都無言。又賞譽:“此子神情都不關山水而能作文。”
注意:這種用法是中古的口語,不可解作現代的意義。
又表示“全都”。范縝神滅論:“生形之謝,便應豁然都盡。”杜甫喜雨詩:“農事都已休。”
都㈠邑811ㄉㄨdū名①大城市。如:「花都」、「港都」、「通都大邑」。②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所在地。如:「首都」、「國都」、「京都」、「行都」。③姓。如漢代有都稽,明代有都穆。動①定都。《史記.卷七.項羽本紀》:「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,王九郡,都彭城。」②居。《漢書.卷六五.東方朔傳》:「蘇秦、張儀一當萬乘之主,而都卿相之位。」③總計。《文選.曹丕.與吳質書》:「頃撰其遺文,都為一集。」形優雅、優美。《詩經.鄭風.有女同車》:「彼美孟姜,洵美且都。」《聊齋志異.卷一.嬌娜》:「一少年出,丰采甚都。」辨都音ㄉㄡ,多音ㄉㄨㄛ,音義皆近,容易相混,如「都是」與「多是」,「大都」與「大多」等。實則,在當副詞,指數量多少的意思時,「都」為「概括全部」的意思;「多」為「大部分」的意思。因此,如「我們都是學生。」與「我們多是學生。」二句語義並不相同,前者指「全部是學生」,後者指「大部分是學生」。至於「大都」與「大多」,義並無別,只是習慣上,「大都」音ㄉㄨ,與「大多」音ㄉㄨㄛ不同。都㈡邑811ㄉㄡdōu副①皆。概括全部的意思。如:「都好」、「都是」。②還、尚且、甚至。如:「他都如此說了,你又能如何呢!」、「他一動都不動,活像個木頭人似的。」③業已、已經。有加重語氣的意味。如:「誤會都造成了,你懊悔也沒用!」助發語詞,無義。《書經.堯典》:「驩兜曰:『都!共工方鳩僝功。』」
都 dū
❶大城市。
《荀子·富國》:
田疇穢,~邑露。(穢:荒蕪。邑:小城市。露:敗壞。)
有先君宗廟的城市。
《左傳·莊公二十八年》:
凡邑,有宗廟先君之主曰~。
引首都。
《三國志·吴書·吴主傳》:
秋九月,權遷~建業。(權:孫權。建業:地名。)
[都會]
1.諸侯的都城。
柳宗元《封建論》:
秦有天下,裂~~而爲之郡邑。
2.繁華的大城市。
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
然邯鄲亦漳、河之間一~~也。(漳:漳河。河:黄河。)
❷古代行政區劃名。歷代建制不一。
《周禮·地官·小司徒》:
四縣爲~。
《管子·度地》:
州十爲~。
《宋史·袁燮傳》:
合保爲~,合~爲鄉,合鄉爲縣。
❸優美,漂亮。
《三國志·吴書·孫韶傳》:
身長八尺,儀貌~雅。
❹表示贊美的歎詞。
《尚書·皋陶謨》:
皋陶曰:『~!在知人,在安民。』
❺總,總共。
《漢書·食貨志下》:
置平準於京師,~受天下委輸。(平準:調整物價的機構。委輸:貨物運輸。)
曹丕《與吴質書》:
頃撰(zhuàn)其遺文,~爲一集。(近來匯編他們遺留下來的文章,合爲一個集子。)
❻dōu。全(後起意義)。
李白《留別龔處士》詩:
~無人世喧。
辨都,京。「京」的本義是「大」。在先秦,「京師」連用才指國都,「京」指國都是後來的事。「都」本指大城市。漢以後才可指國都。
都(I)dū
ㄉㄨ
〔《广韵》当孤切,平模,端。〕
1.古称建有宗庙的城邑。
●《左传·庄公二十八年》:“筑郿,非都也。凡邑,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,无曰邑。邑曰筑,都曰城。”
杜预注:“宗庙所在,则虽邑曰都,尊之也。”
●《南史·毛喜传》:“天嘉三年至都。”
●《陈书》作“京师”。
●清阮元《小沧浪笔谈》卷一:“明张江陵夺情,编修吴中行、检讨赵用贤劾之,廷杖出都。”
2.国都,京都。
●《书·文侯之命》:“简恤尔都,用成尔显德。”
●孔颖达疏引郑玄曰:“都,国都也。”
●《文选·张衡〈西京赋〉》:“汉之西都,在于雍州,寔曰长安。”
李善注引《汉书》:“秦地,于禹贡时,跨雍梁二州,汉兴,立都长安。”
●三国蜀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”
●毛泽东《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》:“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于北京。”
3.建都。
●《史记·秦本纪》:“﹝孝公﹞十二年,作为咸阳,筑冀阙,秦徙都之。”
●汉班固《西都赋》:“是故横被六合,三成帝畿,周以龙兴,秦以虎视,及至大汉受命而都之也。”
●唐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据天下之雄图,都六合之上游。”
4.大城市;著名城市。
●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先王之制,大都不过参国之一,中五之一,小九之一。”
杜预注:“三分国城之一。”
●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:“仆诚已着此书,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通邑大都,则仆偿前辱之责,虽万被戮,岂有悔哉!”
●宋姜夔《扬州慢·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》词:“淮左名都,竹西佳处,解鞍少驻初程。”
●蒋尧基《今日陶瓷街》:“﹝宜兴﹞陶瓷街整日车水马龙,人群熙攘,它作为陶都的一个窗口,一面镜子,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。”
5.周代王子弟及三公的封地、采地。
●《周礼·夏官·序官》:“都司马每都上士二人。”
郑玄注:“都,王子弟所封及三公采地也。”
6.古代行政区划名。
(1) 夏制,十邑为都。
●《尚书大传》卷二:“古者处师,八家而为邻,三邻而为朋,三朋而为里,五里而为邑,十邑而为都,十都而为师,州十有二师焉。”
郑玄注:“州凡四十三万二千家,此盖虞夏之数也。”
(2) 周制,四县为都。
●《周礼·地官·小司徒》:“九夫为井,四井为邑,四邑为丘,四丘为甸,四甸为县,四县为都,以任地事而令贡赋。”
(3) 四乡为都。
●《管子·乘马》:“官成而立邑:五家而伍,十家而连,五连而暴,五暴而长,命之曰某乡,四乡命之曰都,邑制也。”
(4) 十州为都。
●《管子·度地》:“故百家为里,里十为术,术十为州,州十为都,都十为霸国。”
(5) 宋、元、明、清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划。
●《宋史·袁燮传》:“合保为都,合都为乡,合乡为县。”
●元俞希鲁《至顺镇江志·地理·乡都》:“乡都之设,所以治郊墅之编氓,重农桑之庶务。”
●明汤显祖《牡丹亭·劝农》:“[外:]众父老,此为何乡何都?[生末:]南安县第一都清乐乡。”
●毛泽东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:“旧式的都团(即区乡)政权机关,尤其是都之一级,即接近县之一级,几乎完全是土豪劣绅占领。”
原注:“湖南的都和团相当于区和乡。”
7.唐、五代宋初军队编制单位,以百人或千人为都。
●《新唐书·宦者传下·田令孜》:“别募神策新军,以千人为都,凡四十五都,分左右十军统之。”
●《新五代史·吴世家·杨行密》:“行密收儒余兵数千,以皂衣蒙甲,号‘黑云都’,常以为亲军。”
●宋司马光《涑水记闻》卷十二:“康定元年九月丙寅,诏河北、河东强壮,陕西、京东、京西新添弓手,皆以二十五人为团,团置押官一员;四团为都,置正副都头一人。”
8.吏的俗称。犹都头、头目。
●《北齐书·神武帝纪上》:“麻祥时为汤阴令,神武(高欢)呼之曰‘麻都!’祥惭而逃。”
●五代王定保《唐摭言·为乡人轻视而得者》:“乡人汪遵者,幼为小吏……会棠送客至灞浐间,忽遇遵于途中,棠讯之曰:‘汪都,何事至京?’”
原注:“都者,吏之呼也。”
●清俞樾《茶香室丛钞·呼吏为都》:“都者,吏之呼也,然则呼吏为都,本唐人语。小说中有都头之呼,非无本矣。”
●清梁同书《直语补证·都》:“俗语‘官到尚书吏到都’,吏之呼都,犹今人言张头儿、李头儿也。”
9.水流汇聚。亦指水流汇聚之所。
●《管子·轻重甲》:“请以令隐三川,立员都,立大舟之都。”
●马非百新诠;“安井衡云:‘员、圆,都、潴,皆通。潴,水所聚也。’此说是也。盖筑堤壅水,立为圆池,犹今之游泳池也。”
●《史记·夏本纪》:“淮海维扬州:彭蠡既都,阳鸟所居。”
●司马贞索隐:“都,《古文尚书》作‘猪’。孔安国云‘水所停曰猪’,郑玄云‘南方谓都为猪’,则是水聚会之义。”
●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文水》:“临湖又有一城,谓之猪城,水泽所聚,谓之都,亦曰猪,盖即水以名城也。”
10.泛指汇聚。
●明徐渭《歌风台》诗之一:“丰沛中,群酒徒,噱季鼻大糟所都,谁唤隆准而公乎?”
11.居;处于。
●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苏秦、张仪一当万乘之主,而都卿相之位,泽及后世。”
●颜师古注引如淳曰:“都,居也。”
●隋王通《中说·立命》:“子曰:气为上,形为下,识都其中,而三才备矣。”
●阮逸注;“都,居也。”
●宋范镇《东斋记事》卷一:“是时,山东颜太初作诗美其不忘本,而刺讥士大夫都贵位、享厚禄,而不知尊孔子。”
12.统领,统率。
●唐陆龟蒙《江湖散人歌》:“大君年小丞相少,当轴自请都旌旗。”
参见“都部”。
13.美好;闲雅。
●《诗·郑风·有女同车》:“彼美孟姜,洵美且都。”
●毛传:“都,闲也。”
●朱熹集传:“都,闲雅也。”
●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之临邛,从车骑,雍容闲雅甚都。”
●唐段成式《酉阳杂俎续集·〈金刚经〉鸠异》:“﹝僧灵岿﹞因他故出,去寺一里,逢五六人,年少甚都,衣服鲜洁。”
●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胭脂》:“一日,送至门,见一少年过,白服裙帽,丰采甚都。”
14.谓称美、赞扬。
●明李贽《过雁门》诗:“尽道当关用一夫,昔人曾此扞匈奴。如今冒顿来稽颡,李牧如前不足都。”
15.大。参见“都匠”。
16.总;总共。
●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:“而桑弘羊为治粟都尉……置平准于京师,都受天下委输。”
●三国魏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顷撰其遗文,都为一集。”
●唐元稹《悟禅》诗之二:“百年都几日,何事苦嚣然?”
●宋贺铸《青玉案·横塘路》词:“若问闲情都几许,一川烟草,满城风絮,梅子黄时雨。”
17.量词。
●唐时蹴鞠戏之比赛场次。
●《新唐书·外戚传·武三思》:“是时,起球场苑中,诏文武三品分朋为都,帝与皇后临观。”
●唐封演《封氏闻见记·打球》:“景云中,吐蕃遣使迎金城公主。中宗于梨园亭子赐观打球。吐蕃赞咄奏言:‘臣部曲有善球者,请与汉敌。’上令仗内试之。决数都,吐蕃皆胜。”
18.叹词。表示赞美。
●《书·尧典》:“欢兜曰:‘都!共工方鸠僝功。’”孔传:“都,于,叹美之辞。”
●《书·大禹谟》:“益曰:‘都!帝德广运,乃圣乃神,乃武乃文。’”孔传:“益因舜言,又美尧也。”
19.象声词。
●鲁迅《故事新编·出关》:“冉有把鞭子在空中一挥,嘴里喊一声‘都’,车子就走动了。”
●茅盾《子夜》三:“大号筒不歇地‘乌--都,都,都’地怪叫,听着了使人心上会发毛。”
20.姓。
●明有都胜。见《明史·王信传》。
都(II)dōu
ㄉㄡ
〔《广韵》当孤切,平模,端。〕
1.副词。表示总括,所总括的成分在前。
●《列子·周穆王》:“莫知其所施为也,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。”
●汉王充《论衡·讲瑞》:“然则凤凰、骐驎都与鸟兽同一类,体色诡耳,安得异种?”
●唐杜甫《喜雨》诗:“农事都已休,兵戎况骚屑。”
●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二回:“亏得王孝廉遇事招呼,随时指教,凡他所想不到的,都替他想到。”
●梁斌《红旗谱》四二:“冯登龙是一个国家主义派的得意门生,江涛是共产主义者,他们互相都了解。”
2.副词。跟“是”字合用,说明理由。
●茅盾《子夜》三:“大家都是熟人,彼此情形全知道。”
●方之《南丰二苗》:“客气?都是革命同志,我何必跟你讲客气!”
3.副词。犹就。即将。
●曹禺《日出》第二幕:“李太太:我们家里有一大堆孩子!小英儿正在上学,芳儿都要说人家,小五儿又在不舒服。”
●巴金《寒夜》十三:“他想说:‘我都要死了,你们还在吵!’可是他不敢说出来。”
4.副词。起强调语气的作用。
●《平山冷燕》第二十回:“差不多找寻了半年,脚都走折了,今日侥幸才遇着。”
●茅盾《子夜》三:“﹝唐云山﹞比谁都热心些的样子。”
[同]邑
城市
市
城
[反]只
仅
唐後期、五代及宋的軍事編制單位。唐時,每都一般為千人,部帥為都將,或稱都頭。都的編額人數不固定,有的可達萬人。五代時更為紊亂,少的數百,多的數千人不等。各都立有番號,如前蜀王建有天武都、天威都、捧日都、登封都、扈蹕都等五十四都。軍閥朱瑾“募驍勇數百人,黥雙雁於其額,號為雁子都”,朱溫也“選數百人別為一軍,號為落雁都”。特殊兵種也設都的建置,後唐莊宗有帳前銀槍都,吳越有專營田事,導河築堤的營田軍四都。南漢劉鋹有媚川都二千人,專事下海采珠。宋朝沿襲五代制度,在指揮下設都的編制,每都僅有百人,統兵官為正副都頭二人,節級四人。
都
《説文》:“都,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。从邑,者聲。《周禮》距國五百里為都。”
(一)dū 《廣韻》當孤切,平模端。魚部。
(1)古代指有先君宗庙的城邑。《説文·邑部》:“都,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。”王筠句讀:“以有舊宗廟而異其名曰都,猶李唐潛邸,皆升為府也。《商頌》曰‘設都子禹之績’,則都之為尊名甚古。”《左傳·莊公二十八年》:“凡邑,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,無曰邑。”《淮南子·時則》:“是月,可以築城郭,建都邑。”高誘注:“國有先君之宗廟曰都。”《史記·晋世家》:“分之都城,而位以卿。”裴駰集解引服虔曰:“邑有先君之主曰都。”
(2)大城市。《六書故·工事二》:“都,邑之大者曰都。”《周禮·地官·縣師》:“凡造都邑,量其地,辨其物,而制其域。”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都城過百雉,國之害也。先王之制,大都不過參(三)國之一,中五之一,小九之一。”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:“一年而所居成聚,二年成邑,三年成都。”宋蘇轍《民政策下·第三道》:“今天下所謂通都大邑,十里之城,萬户之郭。”
(3)首都,全国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。《釋名·釋州國》:“國城曰都。言國君所居,人所都會也。”《書·文侯之命》:“簡恤爾都,用成爾顯德。”《公羊傳·僖公十六年》:“是月,六鷁退飛過宋都。”三國蜀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興復漢室,還於舊都。”
(4)国。《廣雅·釋詁四》:“都,國也。”《逸周書·職方》:“職方氏掌天下之圖,辯其邦國都鄙。”孔晁注:“國曰都。”唐柳宗元《弔屈原文》:“委故都以從利兮,吾知先生之不忍。”
(5)建都。《史記·秦本紀》:“十二年,作為咸陽,築冀闕,秦徙都之。”漢揚雄《解嘲》:“天下已定,金革已平,都於洛陽。”唐柳宗元《封建論》:“據天下之雄圖,都六合之上游。”
(6)下邑。清朱駿聲《説文通訓定聲·豫部》:“都,侯國之下邑亦曰都。”《詩·鄘風·干旄》:“孑孑干旟,在浚之都。”毛傳:“下邑曰都。”《史記·商君列傳》:“則何不歸十五都,灌園於鄙。”又泛指地方。《文選·張衡〈西京賦〉》:“取殊裁於八都。”李善注引薛綜曰:“裁,制也。八都猶八方也。”明談遷《棗林雜俎·富春謡》:“採茶婦,捕魚夫,官府考掠無完膚。昊天何不仁?此地亦何辜?魚胡不生别縣?茶胡不生别都?”
(7)古代行政区划名。1.夏制,十邑为都。《尚書大傳·洛誥》:“八家而為鄰,三鄰而為朋,三朋而為里,五里而為邑,十邑而為都,十都而為師,州十有二師焉。”鄭玄注:“州凡四十三萬二千家,此蓋虞夏之數也。”2.周制,四县为都。《周禮·地官·小司徒》:“九夫為井,四井為邑,四邑為丘,四丘為甸,四甸為縣,四縣為都。”賈公彦疏:“四縣為都,都方三十二里。”3.四乡为都。《管子·乘馬》:“官成而立邑:五家而伍,十家而連,五連而暴,五暴而長,命之曰某鄉,四鄉命之曰都,邑制也。”4.十州为都。《管子·度地》:“故百家為里,里十為術,術十為州,州十為都,都十為霸國。”5.宋元明清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划。《宋史·袁爕傳》:“合保為都,合都為鄉,合鄉為縣。”元王禎《農書》卷四:“又何必命駕鄉都,移文期會,欺下誣上,而自徼功利,然後為定典哉?”明湯顯祖《牡丹亭·勸農》:“〔外〕衆父老,此為何鄉何都?〔生末〕南安縣第一都清樂鄉。”
(8)汇聚;聚集。《廣雅·釋詁三》:“都,聚也。”明李贄《焚書·卓吾論略·滇中作》:“吾聞京師人所都,蓋將訪而學焉。”又特指水停聚。《管子·水地》:“卑也者,道之室,王者之器也,而水以為都居。”《文選·木華〈海賦〉》:“弘往納來,以宗以都。”李善注:“《山海經》曰:‘和山,實惟河之九都。’郭璞曰:‘九水所潛,故曰九都。’”明曹學佺《蜀中名勝記·灌縣》:“蜀守李冰鑿離堆虎頭於江中……横瀦洪流,故曰都江。”
(9)水停聚的地方。《廣雅·釋地》:“都,聚也。”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:“潰潰乎若壞都,汩汩乎不可止。”《水經注·文水》:“水澤所聚謂之都,亦曰瀦。”
(10)居。《史記·滑稽列傳》:“都卿相之位。”《鹽鐵論·遵道》:“諸卿都大府日久矣。”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:“客難,東方朔曰:蘇秦、張儀一當萬乘之主,而都卿相之位,澤及後世。”顔師古注引如淳曰:“都,居也。”宋洪炎《遷居》:“上為鸛鳥都,下為雞犬棲。”
⑪藏。《廣雅·釋詁四》:“都,藏也。”
⑫总,总共。《漢書·西域傳》:“都護之起,自吉置矣。”顔師古注:“都猶總也,言總護南北之道。”三國魏曹丕《與吴質書》:“頃撰其遺文,都為一集。”《雲笈七籤》卷七十六:“後有一翁,遺余此藥,服都五粒,疾乃全除。”
⑬大。《廣雅·釋詁一》:“都,大也。”《漢書·五行志中》:“豕出圂,壞都竈。”顔師古注:“都竈,烝炊之大竈也。”又《王莽傳》:“封都匠仇延為邯淡里附城。”顔師古注:“都匠,大匠也。”
⑭美盛。《小爾雅·廣言》:“都,盛也。”《詩·鄭風·有女同車》:“洵美且都。”《楚辭·九章·悲回風》:“惟佳人之永都兮,更統世以自貺。”《聊齋志異·臙脂》:“丰采甚都。”
⑮唐末藩镇亲军的称号。《新唐書·田頵傳》:“自料死士數百,號‘爪牙都’。”《新五代史·吴世家》:“行密收儒(孫儒)餘兵數千,以皂衣蒙甲,號‘黑雲都’,常以為親軍。”
⑯唐、宋军队的编制单位。宋王溥《唐會要》卷七十二:“光啟元年(公元885年)……(田)令孜召募新軍五十四都,每都千人。”宋曾公亮等《武經總要》前集卷一:“至本朝沿唐末五代之制,並號禁軍……大凡百人為都,五都為營,五營為軍,十軍為廂。”《新五代史·唐本紀》:“六月癸未,羣臣獻添都馬。”徐無黨注:“都者,軍伍之名。”
⑰对吏役的称呼。五代王定保《唐摭言·爲鄉人輕視而得者》:“會(許)棠送客至灞滻間,忽遇(汪)遵於途中,棠訊之曰:‘汪都何事至京?’”原注:“都者,吏之呼也。”明湯顯祖《南柯記·録攝》:“有意思,有意思,我的都公請起。”清梁同書《直語補證》卷十四:“俗語:‘官到尚書吏到都。’吏之呼都,猶今人言張頭兒、李頭兒也。”
⑱於。《爾雅·釋詁上》:“都,於也。”《孟子·萬章上》:“謨蓋都君咸我績。”趙岐注:“都,於也。”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揆厥所元,終都攸卒。”裴駰集解引《漢書音義》曰:“都,於;卒,終也。”
⑲叹词。表示赞美,相当于“啊”。《書·臯陶謨》:“臯陶曰:‘都!在知人,在安民。’”宋陳亮《勉强行道大有功》:“堯、舜之‘都’、‘俞’,堯、舜之喜也,一喜而天下之賢智悉用也。”
⑳量词。相当于“场”、“次”。唐封演《封氏聞見記·打毬》:“吐蕃贊咄奏言:‘臣部曲有善毬者,謂與漢敵。’上令仗内試之。决數都,吐蕃皆勝。”
㉑象声词。鲁迅《故事新编·出关》:“冉有把鞭子在空中一挥,嘴里喊一声‘都’,车子就走动了。”茅盾《子夜》三:“大号筒不歇地‘乌——都,都,都’地怪叫,听着了使人心上会发毛。”
㉒小木桩。也称“椴”。《方言》卷五“橛,燕之東北朝鮮洌水之間謂之椴”晋郭璞注:“椴,楬杙也,江東呼都。”
㉓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五》:“都氏,吴興人。《姓苑》云:‘都稽,臨淄人,又望出黎陽。’”
(二)dōu
副词。1.全,全部。《論衡·講瑞》:“然則鳳皇、騏驎都與鳥獸同一類,體色詭耳,安得異種?”唐杜甫《喜雨》:“農事都已休,兵戎況騷屑。”鲁迅《伪自由书·透底》:“八股无论新旧,都在扫荡之列。”2.起强调语气的作用。龚成《红石口》十八:“你常来瞧瞧我,就比贴什么膏药都强。”3.相当于“已经”。《南征北战》第二章:“都三年没见面了,哪能没说的呢?”龚成《红石口》十八:“夏天都过去了,再不换又得等明年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