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彩美业 |

读音:[hé ]

和和-汉语大词典

和和象声词。
●《五灯会元·马祖一禅师法嗣·中邑洪恩禅师》:“朗州中邑洪恩禅师,每见僧来,拍口作和和声。仰山谢戒,师亦拍口作和和声。”

和-汉语大词典

和(I)he
ㄏㄜˊ
〔《广韵》户戈切,平戈,匣。〕
亦作“鉌”。
1.和顺;平和。
●《书·康诰》:“惟民其敕懋和。”
●蔡沈集传:“民其戒敕,而勉于和顺也。”
●《史记·淮南衡山列传》:“汉中尉至,王(淮南王)视其颜色和。”
●唐韩愈《与祠部陆员外书》:“其为人贤而有材,志刚而气和。”
●清沈覆《浮生六记·闺房记乐》:“事上以敬,处下以和。”
2.和谐,协调。
●《礼记·乐记》:“其声和以柔。”
3.适中;恰到好处。
●《周礼·天官·大司徒》:“一曰六德:知、仁、圣、义、忠、和。”
郑玄注:“和,不刚不柔。”
●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》:“以乐德教国子:中、和、祗、庸、孝、友。”
郑玄注:“和,刚柔适也。”
●《论语·学而》:“有子曰:‘礼之用,和为贵。’”
杨树达注:“和,今言适合,恰当,恰到好处。”
4.指身体健康舒适。
●《魏书·彭城王勰传》:“岂谓上灵无鉴,复使圣躬违和。”
●唐李华《国之兴亡解》:“身或不和则药石之,针灸之。”
5.和睦;融洽。
●《书·皋陶谟》:“同寅协恭,和衷哉。”
●孔传:“以五礼正诸侯,使同敬合恭而和善。”
●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”
●《金史·百官志一》:“宣宗兴定元年,行辟举县令法,以六事考之……五曰军民和,六曰词讼简。”
●魏巍《东方》第一部第六章:“邻村里有一家张姓兄弟,因为不和,分家了。”
6.谓使和睦;使融洽。
●《书·周官》:“宗伯掌邦礼,治神人,和上下。”
●《左传·隐公四年》:“臣闻以德和民,不闻以乱。”
7.喜悦。
●唐孟郊《择友》诗:“虽笑未必和,虽哭未必戚。”
●《延安一首五月二十六日赋寄毛主席》诗:“工农康乐新天地,革命成功万众和。”
参见“和会”。
8.温和,气候温暖。
●晋陶潜《桃花源》诗:“草荣识节和,木衰知风厉。”
●唐杜甫《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》诗:“薄衣临积水,吹面受和风。”
●宋陆游《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》之二:“美睡宜人胜按摩,江南十月气犹和。”
●《痛史》第十九回:“是日风和日丽,众多官员都来祭奠。”
参见“和暖”。
9.调和;调治;调适。
●《周礼·天官·食医》:“食医掌和王之六食、六饮、六膳、百羞、百酱、八珍之齐。”
郑玄注:“和,调也。”
●《国语·郑语》:“是以和五味以调口……和六律以聪耳。”
●北周庾信《仙山》诗:“金灶新和药,银台旧聚神。”
●《老残游记》第二回:“﹝那人﹞随便和了和弦,弹了一两个小调。”
10.和解;息争而归和平。
●《战国策·楚策三》:“今子从楚为和,楚得其利,魏受其怨。”
●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“﹝魏惠王﹞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。”
●唐项斯《长安退将》诗:“翠眉红脸和回鹘,惆怅中原不用兵。”
●《警世通言·旌阳宫铁树镇妖》:“孽龙在途中投拜,欲求与真君讲和,后当改过前非。”
●毛泽东《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》:“他们的武器比我们强许多倍,而我们能够打胜,迫使他们不能不和下来。”
参见“和难”。
11.谓弈棋或赛球等的结局不分胜负。如:这盘棋和了。参见“和局”。
12.犹合。汇合;结合。
●《礼记·郊特牲》:“阴阳和而万物得。”
●孔颖达疏:“和,犹合也。”
13.交易。
●《管子·问》:“而市者天地之财具也,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。”
尹知章注:“和,谓交易也。万人因市交易而得利。”参见“和籴”、“和市”、“和买”等。
14.连带。
●唐元稹《贬江陵途中寄乐天》诗:“紫芽嫩茗和枝采,朱橘香苞数瓣分。”
●《水浒传》第十七回:“要去梁山泊叫千百个人来,打此二龙山,和你这近村坊,都洗荡了!”
●郭沫若《三点建议》:“我们不仅没有和根推翻它,甚至还时时回护着它。”
15.介词。犹连。表示强调某一词或词组。
●《敦煌变文集·地狱变文》:“老去和头全换却。”
●宋秦观《阮郎归》词之四:“衡阳犹有雁传书,郴阳和雁无。”
●金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五:“当时闻语,和俺也恓惶。”
16.介词。犹给,替。
●元孟汉卿《魔合罗》第四摺:“你和他从头里传消息,沿路上曾撞着谁?”
●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五二回:“你去和我叫船主来。”
17.介词。犹向。
●《红楼梦》第二六回:“你就和他要些来吃,也是一样。”
●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二二回:“他和我买书,想赖我的书价。”
●老舍《老张的哲学》第二七:“我只从报馆拿十块钱,不和家里要钱。”
18.介词。犹同。表示比较。
●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二四回:“这不是和那作小说的一般,故意装点出来的么?”
●鲁迅《〈呐喊〉序》:“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。”
19.连词。表示并列关系。犹与。
●宋岳飞《满江红》词:“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”
●明李贽《与弱侯》书:“戏文演得好和歹,一时总散,何必太认真乎?”
●毛泽东《实践论》:“一个人的知识,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。”
●鲁迅《呐喊·兔和猫》:“气愤和失望和凄凉,使伊不能不再掘那墙角上的新洞了。”
20.象声词。参见“和和”。
21.车铃。
●《周礼·夏官·大驭》:“凡驭路仪,以鸾和为节。”
郑玄注:“鸾在衡,和在轼,皆以金为铃。”
●汉刘向《说苑·谈丛》:“鸾设于镳,和设于轼,马动而鸾鸣,鸾鸣而和应,行之节也。”
参见“和鸾”。
22.古代军队营垒之门。
●《周礼·夏官·大司马》:“以旌为左右和之门。”
郑玄注:“军门曰和,今谓之垒门,立两旌以为之。”
●汉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次和树表,司铎授钲。”
●《文选·潘岳〈西征赋〉》:“明戎政之果毅,距华盖于垒和。”
李善注:“和,军营之正门也。”
●唐高宗《大唐纪功颂》:“引趫武之师,移和制邑。”
23.古乐器。古军乐器錞于。
●《周礼·春官·小师》:“掌六乐声音之节,与其和。”
郑玄注:“和,錞于。”
24.古乐器。小笙。
●《仪礼·乡射礼》:“三笙一和而成声。”
郑玄注:“《尔雅》曰:笙小者,谓之和。”
按,《尔雅·释乐》郭璞注:“十三簧者。”
●《新唐书·礼乐志十一》:“笙、和、箫、篪、埙皆一,在堂下。”
25.棺题,棺材两头的突出部分。
●南朝宋谢惠连《祭古冢文》:“﹝古冢﹞中有二棺,正方,两头无和。”
●林纾《畏庐漫录·梁氏女》:“复室空空无人居,储寿材八方及前和二。”
26.古代音乐术语。指单纯以吹奏乐器演奏。
●《尔雅·释乐》:“徒鼓瑟谓之步,徒吹谓之和。”
●《魏书·礼志四》:“是以徒歌谓之谣,徒吹谓之和。”
27.古代吴声、西曲的最前面部分称“和”,犹今之引子。
●明杨慎《升庵诗话·乐曲名解》:“艳在曲之前,趋与乱在曲之后,亦犹吴声、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。”
28.古代法律用语。谓双方自愿。
●《资治通鉴·后周太祖广顺元年》:“奸有夫妇人,无问强、和,男女并死。”
胡三省注:“和,谓男女相慕,欲动情生而通奸者。”
参见“和离”。
29.数学名词。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相加所得的总数。勾股术中有勾股和之称。
●明徐光启《句股义》:“句股和,求股求句。”
●清罗士琳《句股截积和较算术》:“有句股和,有截阔截长和,有截积,求句。”如:四加五的和是九。
30.古代巧匠名。
31.春秋秦国良医名。
●晋平公求医于秦,秦伯使医和视之,医和知疾不可治。
●赵孟称为良医,厚其礼而返之。见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。后为良医通名。参见“和扁”、“和缓”。
32.日本民族名。亦用为日本国的别称。
●日本自称大和民族,简称和。参见“和文”、“和服”。
33.和南。参见“和佛”、“和南”。
34.通“宣”。宣布。
●《书·盘庚上》:“汝不和吉言于百姓,惟汝自生毒。”
周秉钧注:“和,俞樾读为‘宣’,是也。和吉言即宣布吉言。”
●《吕氏春秋·孟春纪》:“命相布德和令,行庆施惠,下及兆民。”
●陈奇猷集释引王引之曰:“和,读为‘宣’,谓布其德教,宣其禁令也……古声宣与和相近,故宣字通作和。”
35.姓。
●后汉有和海。见《后汉书·党锢传》。
和(II)he
ㄏㄜˋ
〔《广韵》胡卧切,去过,匣。〕
1.以声相应;跟着唱或跟着唱腔伴奏。
●《易·中孚》:“鸣鹤在阴,其子和之。”
●《诗·郑风·萚兮》:“叔兮伯兮,倡予和女。”
●宋苏轼《前赤壁赋》:“客有吹洞箫者,依歌而和之。”
●叶圣陶《夜》:“侧耳听外面,没有别的,有远处送来的唱戏声,和着圆熟的胡琴。”
2.以诗歌酬答;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。亦有与自己诗词应和者,如唐王初有《自和〈书秋〉》。
●《列子·周穆王》:“西王母为王谣,王和之,其辞哀焉。”
张湛注:“和,答也。”
●唐韩愈《送杨少尹序》:“吾闻杨侯之去,丞相有爱而惜之者,白以为其都少尹,不绝其禄,又为歌诗以劝之,京师之长于诗者,亦属而和之。”
●清沈覆《浮生六记·闺房记乐》:“有浙妓温冷香者,寓于吴,有《咏柳絮》四律,沸传吴下,好事者多和之。”
3.附和;响应。
●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论至德者不和于俗,成大功者不谋于众。”
●《资治通鉴·唐顺宗永贞元年》:“絪(郑絪)等从而和之,议始定。”
4.答应;允许。
●《后汉书··方术传下·徐登》:“﹝赵炳﹞尝临水求度,船人不和之。”
李贤注:“和,犹许也。”
和(III)huo
ㄏㄨㄛˊ
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,使黏在一起。
●鲁迅《故事新编·非攻》:“﹝墨子﹞跑进厨房里,叫道:‘耕柱子!给我和起玉米粉来!’”
●柳青《铜墙铁壁》第十二章:“你们就把和起的那块面做了,吃罢再去。”
参见“和面”。
和(IV)huo
ㄏㄨㄛˋ
1.掺合;混杂。
●北魏贾思勰《齐民要术·养羊》:“作毡法:春毛、秋毛,中半和用。”
●唐杜甫《岁晏行》:“往日用钱捉私铸,今许铅铁和青铜。”
●马识途《老三姐》:“给我吃好的,吃大米白饭,她自己却在饭里和上菜或者豆子。”
2.蒙哄;欺骗。
●唐陈子昂《感遇》诗之十二:“呦呦南山鹿,罹罟以媒和。”
●元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二本第三摺:“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和。”
王季思注:“和,哄骗也。”参见“和欺”、“和哄”。
3.犹会。与“一”连用,表示短暂的时间。
●元马致远《黄粱梦》第四摺:“睡朦胧无多一和,半霎儿改变了山河。”
●《古今小说·张古老种瓜娶文女》:“韦义方去怀里摸索一和,把出席帽儿来。”
4.量词。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,犹次、道。
●《红楼梦》第五二回:“晴雯服了药,至晚间又服了二和。”如:这衣裳已经洗了三和。
和(V)hu
ㄏㄨˊ
谓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人的牌达到规定要求,取得胜利。
●《中国现在记》第八回:“钮知府不听牌则已,听了牌没有不和的,却都是郑善昌发的。”
●巴金《家》二:“我现在老了,记性坏了。今天打牌有一次连和也忘记了。”
●曹禺《日出》第四幕:“我瞅见四爷正在打牌,手气好,连着‘和’三番。”
和(2)(无)和(I)he
ㄏㄜˊ
同“和”。
1.和顺;平和。
●《国语·吴语》:“明日,迁军接和,斩有罪者以徇,曰:‘莫如此志行不果。’”
韦昭注:“上下皆和。”
2.和谐;协调。
●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夫政象乐,乐从和,和从平,声以和乐,律以平声。”
韦昭注:“和,八音克谐也。”
3.和睦。
●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言惠必及和,言让必及敌。”
韦昭注:“和,睦也。言致和睦,乃为亲爱也。”
4.调和;调治;调适。
●《吕氏春秋·孝行》:“正六律,和五声,杂八音,养耳之道也。熟五谷,烹六畜,和煎调,养口之道也。和颜色,说言语,敬进退,养志之道也。”
5.古代谓阴阳会合的冲和之气。
●《文选·王裒〈洞箫赋〉》:“况感阴阳之和,而化风俗之伦哉。”
李周翰注:“感和阴阳之气,迁化风俗之理。”
●《文选·班固〈答宾戏〉》:“沐浴玄德,禀仰太和。”
李善注:“和,古和字。”
6.喜悦。参见“和会”。
7.温和;气候温暖。徐珂《清稗类钞·第宅·退省庵》:“杭州西湖之湖心亭,微波弱漪,一亭巍然,朝霞夕阳,风和鸟鸣,亦人境中结庐之佳者。”
8.地名。
●春秋晋邑。
●《国语·晋语八》:“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,久而无成。”
和(II)he
ㄏㄜˋ
同“和”。
以声相应;跟着唱或跟着唱腔伴奏。
●《文选·王裒〈洞箫赋〉》:“要复遮其蹊径兮,与讴谣乎相和。”
李善注:“讴谣已发,箫声于其蹊径要复而遮之,与之相和也。和,古和字。”
●《楚辞·王逸〈九思·伤时〉》:“使素女兮鼓簧,乘戈和兮讴谣。”
原注:“乘戈,仙人也,和素女而歌也。”

和-现代汉语词典【第7版】

和² hé
①连带:~盘托出|~衣而卧(不脱衣服睡觉)。
②介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:他~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|柜台正~我一样高。
③连表示并列关系;跟;与:工人~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。
④连表示选择关系,常用在“无论、不论、不管”后:不论参加~不参加,都要好好儿考虑。
⑤动加法运算中,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,如6+4=10中,10是和。也叫和数。

和-现代汉语词典【第7版】

和³ Hé
名指日本:~服。另见530页hè;549页hú;590页huó;595页huò。

和-现代汉语词典【第7版】

和¹ huò
动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,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:~药|藕粉里~点儿糖。

和-现代汉语词典【第7版】

和hè

①和谐地跟着唱:曲高~寡|一唱百~。
②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:奉~一首。另见526页hé;549页hú;590页huó;595页huò。

和 -古漢語常用詞典


①音樂和諧;協調。《察傳》:“正六律,~五聲,以通八風。”【又】協和;和睦。《季氏將伐顓臾》:“蓋均無貧,~無寡,安無傾。”②和好;交好。《屈原列傳》:“明年,秦割漢中地與楚議~。”③溫和;暖和。《蘭亭集序》:“是日也,天朗氣清,惠風~暢。”④和悅;謙和。《信陵君竊符求趙》:“微察公子,公子顏色愈~。”⑤連帶;連同。杜荀鶴《山中寡婦》:“時挑野菜~根煮。”⑥與;跟。《陳州糶米》:“~那害民的賊徒折證。”⑦與;和。嶽飛《滿江紅》:“八千裏路雲~月。”

①應和;跟著唱;跟著吹奏。《荊軻刺秦王》:“荊軻~而歌。”《垓下之戰》:“歌數闋,美人~之。”《赤壁之戰》:“客有吹洞簫者,倚歌而~之。”②依照別人詩詞的格律或內容作詩詞。白居易《初冬早起寄夢得》:“詩成遣誰~?”
huò
混合;揉合。《活板》:“其上以松脂、蠟~紙灰之類冒之。”

和-古汉语常用字字典

和 hé
① 形音乐和谐;协调。《察传》:“正六律,~五声,以通八风。” 又:协和;和睦。《季氏将伐颛臾》:“盖均无贫,~无寡,安无倾。” ② 动和好;交好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明年,秦割汉中地与楚议~。” ③ 形温和;暖和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~畅。” ④ 形和悦;谦和。《信陵君窃符求赵》:“微察公子,公子颜色愈~。” ⑤ 介连带;连同。杜荀鹤《山中寡妇》:“时挑野菜~根煮。” ⑥ 介与;跟。《陈州粜米》:“~那害民的贼徒折证。” ⑦ 连与;和。岳飞《满江红》:“八千里路云~月。” hè
① 动应和;跟着唱;跟着吹奏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荆轲~而歌。”《垓下之战》:“歌数阕,美人~之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客有吹洞箫者,倚歌而~之。” ② 动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。白居易《初冬早起寄梦得》:“诗成遣谁~?” huò
动混合;揉合。《活板》:“其上以松脂、蜡~纸灰之类冒之。”

和-辞源3

同:

和-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

863.【和】
一[音樂]調和,和諧。尚書舜典:“聲依永,律和聲。”老子二章:“音聲相和。”
這個意義又寫作“龢”。國語周語下:“飲食可饗,龢同可觀。”
引申爲和睦,不爭。論語季氏:“和無寡。”荀子樂論:“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。”
二在一起(後起義)。白居易長恨歌:“回看血淚相和流。”李煜搗練子詞:“數聲和月到簾櫳。”
又用作副詞,表示連。秦觀阮郎歸詞:“衡陽猶有雁傳書,郴陽和雁無!”現代連詞“和”由此發展而來。
三讀hè,動詞。[聲音]相應。特指和著唱,幫腔。詩經鄭風籜兮:“倡予和女。”論語述而:“子與人歌而善,必使反之,而後和之。”
又指與樂器相和。蘇軾前赤壁賦:“倚歌而和之。”宋玉對楚王問:“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。”
引申爲和詩(後起義)。白居易寄劉禹錫詩:“詩成遣誰和?還是寄蘇州!”

相关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