鱼
【亥集中】【魚字部】 魚
〔古文〕𤉯
★【唐韻】語居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牛居切,𠀤御平聲。【說文】本作𤋳,水蟲也。象形,與燕尾相似。【註】徐鍇曰:下火象尾而已,非水火之火。【韻會】隷省作魚。【易·中孚】豚魚吉。【註】魚者,蟲之隱者也。【儀禮·有司徹】魚𠤎。【註】魚無足翼。【史記·周本紀】白魚躍入王舟中。【註】馬融曰:魚者介鱗之物,兵象也
◎又蠹魚,亦名衣魚,本草生,久藏衣帛及書紙中
◎又【詩·小雅】象弭魚服。【傳】魚服,魚皮。【陸璣疏】魚服,魚獸之皮也。似猪,東海有之。一名魚貍,其皮背上斑文,腹下純靑,今以爲弓鞬步叉者也
◎又【唐書·車服志】初罷龜袋,復給以魚。【遼史·興宗記】試進士於廷,賜馮立等緋衣銀魚。【金史·輿服志】親王佩玉魚,一品至四品佩金魚,以下佩銀魚
◎又【左傳·閔二年】歸夫人魚軒。【註】以魚皮爲飾
◎又馬名。【爾雅·釋畜】二目白,魚。【註】似魚目也。【詩·魯頌】有驔有魚
◎又地名。【左傳·僖二年】齊寺人貂漏師于多魚
◎又【文十六年】惟裨儵魚,人實逐之。【註】魚,魚復縣,今巴東永安縣
◎又【晉語】夷鼓,彤魚氏之甥也。【註】彤魚,國名
◎又姓。【左傳·成十五年】魚石爲左師。【史記·秦本紀】秦之先爲嬴姓,其後分封,以國爲姓,有修魚氏
◎又與吾同。【列子·黃帝篇】姬,魚語女。【註】姬讀居,魚讀吾
★又叶魚羈切,音宜。【徐幹·七喩】大宛之犧,三江之魚。雲鶬水鵠,禽蹯豹胎。胎音怡
★又叶語鳩切,音牛。【庾闡詩】煉形去人俗,飄忽乗雲遊。暫憩扶桑隂,忽見東岳魚。考證:〔今以爲弓鞬步又者也。〕 謹照陸璣疏原文步又改步叉。
同:魚
魚(魚,鱼)yúㄩˊ〔《廣韻》語居切,平魚,疑。〕❶ 水生脊椎動物。體溫隨外界溫度而變化。一般身體側扁,有鱗和鰭。用鰓呼吸。種類極多,大部分可供食用或製魚膠。❷ 某些像魚類的水栖動物的稱呼。❸ 兩眼毛色白的馬。❹ 中醫穴位名。指手拇指(或足拇指)後方的掌(或跖)骨處有明顯肌肉隆起,狀如魚腹的部位。❺ 古代官吏的佩物。即魚袋。❻ 書信。❼ 蠹魚。❽ 木魚。❾ “漁”的古字。捕魚。❿ “漁”的古字。獲取。參見“魚酌”。⓫ 電文日期代用字。即六日。“魚”在平水韻列為上平第六韻,故在電文中代指六日。⓬ 通“吾”。代詞。表第一人稱單數。⓭ 星名。屬尾宿。⓮ 古國名。故城在今四川·奉節東北赤岬山。⓯ 姓。新增条目魚[báo《广韵》蒲角切,入覺,並。又測角切,入覺,初。]系车篷的带子。同义词:鱼 冰鳞 川鳞 促鳞 丁头 娵隅 水梭花 吞舟 王馀 吴舠 修鳞 修鲲 噞喁 阳鱼 银刀 幽鳞 玉尺 子鱼
鱼(魚)yú
名
①脊椎动物的一大类,生活在水中,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,一般身体侧扁,有鳞和鳍,用鳃呼吸。种类极多,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。大部分可供食用。
②(Yú)姓。
鱼
鱼“魚”的简化字。
鱼yu
ㄩˊ
〔《广韵》语居切,平鱼,疑。〕
1.水生脊椎动物。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。一般身体侧扁,有鳞和鳍。用鳃呼吸。种类极多,大部分可供食用或制鱼胶。
●《诗·小雅·鱼藻》:“鱼在在藻,有颁其首。”
●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故御史属徐宫家在东莱,言往年加海租,鱼不出。”
●唐杜甫《漫成》诗:“沙头宿鹭联拳静,船尾跳鱼拨剌鸣。”
●徐珂《清稗类钞·动物·鱼苗》:“鱼,水族之属,大抵有鳞及鳍,冷血,卵生,而以鳃为呼吸,脊椎动物中种类最繁者也。”
●方之《栽草记》一:“三十年前,邓兴在微山湖捉鱼摸虾,混穷度命。”
2.某些像鱼类的水栖动物的称呼。
●晋木华《海赋》:“鱼则横河之鲸,突扤孤游。”
●《诗·小雅·采薇》“象弭鱼服”宋朱熹集传:“鱼,兽名,似猪,东海有之,其皮背上斑文,腹下纯青,可为弓鞬矢服也。”如:鳄鱼,鲵鱼,甲鱼。
3.两眼毛色白的马。
●《诗·鲁颂·駉》:“有驔有鱼,以车祛祛。”
●毛传:“二目白曰鱼。”
●《尔雅·释畜》:“一目白,瞷;二目白,鱼。”
●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尔雅下》:“﹝马﹞二目毛色白曰鱼。”
4.中医穴位名。指手拇指(或足拇指)后方的掌(或跖)骨处有明显肌肉隆起,状如鱼腹的部位。
●《灵枢经·经筋》:“手太阴之筋,起于大指之上,循指上行,结于鱼后。”
●《医宗金鉴·刺灸心法要诀·周身名位骨度》:“鱼,鱼者,在掌外侧之上陇起,其形如鱼,故谓之鱼也。”
5.古代官吏的佩物。即鱼袋。
●唐杜甫《复愁》诗之十二:“莫看江总老,犹被赏时鱼。”
杨伦笺注:“赏时鱼,谓当时所赏之鱼袋。”
●《新唐书·车服志》:“中宗初,罢龟袋,复给以鱼。”
●宋梅尧臣《代书寄欧阳永叔四十韵》:“宁知主人贵,但见左鱼悬。”
参见“鱼袋”。
6.书信。
●宋汪元量《晓行》诗:“西舍东邻今日别,北鱼南雁几时通。”
●清丘逢甲《得颂臣台湾书却寄》诗:“波涛道险鱼难寄,城郭人非鹤未还。”
参见“鱼雁”。
7.蠹鱼。
●明阮大铖《燕子笺·拒挑》:“好打叠在针线箱中,莫被那煤残鱼损。”
8.木鱼。
●清沈名菽《悯旱》诗:“梵僧鱼声响若沸,道士符笔粗如椽。”
参见“鱼梵”。
9.“渔”的古字。捕鱼。
●《左传·隐公五年》:“五年春,公将如棠观鱼者。”
杨伯峻注:“鱼者,意即捕鱼者,与《孟子》‘刍荛者’、‘雉兔者’语法相同。”
●《易·系辞下》“作结绳而为罔罟,以佃以渔”唐陆德明释文:“渔,音鱼,本亦作鱼。”
●唐王维《戏赠张五弟諲》诗之二:“宛是野人也,时从渔父鱼。”
10.“渔”的古字。获取。参见“鱼酌”。
11.电文日期代用字。即六日。“鱼”在平水韵列为上平第六韵,故在电文中代指六日。
●清坤岫《致内阁电》:“敬祈急速设法,保重要关,以顾关北全局。岫叩,鱼。”
12.通“吾”。代词。表第一人称单数。
●《列子·黄帝》:“姬!鱼语女。”
张湛注:“鱼当作吾。”
●殷敬顺释文:“鱼音吾。”
●马王堆汉墓帛书《战国纵横家书·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》:“今﹝齐﹞王使宋窍诏臣曰:‘鱼(吾)□与子□有谋也。’”
●王国维《观堂集林·鬼方昆夷玁狁考》:“古鱼吾同音。敦煌本隶古定《商书》:‘鱼家旄孙于荒。’日本古写本《周书》:‘鱼有民有命。’皆假鱼为吾。”
13.星名。属尾宿。
●《晋书·天文志上》:“天汉起东方,经尾箕之间,谓之汉津。乃分为二道,其南经傅说,鱼、天籥、天弁、河鼓,其北经龟,贯箕下,次络南斗魁、左旗,至天津下而合南道。”
14.古国名。故城在今四川奉节东北赤岬山。
●秦汉时曾置鱼复县。
●《左传·文公十六年》:“唯裨、鯈、鱼人实逐之。”
杜预注:“裨、鯈、鱼,庸三邑。”
马宗琏补注:“《水经·江水》‘又东迳鱼复县故城南’,郦道元曰:‘故鱼国也。’是鱼乃群蛮之一,非庸地。”
15.姓。
●唐有鱼朝恩。见《旧唐书·宦官传》。
[同]鱼苗
鱼秧
鱼花
【读音】yú
【繁体】魚
鱼<名>
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鱼形。本义:一种水生脊椎动物)
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,包括圆口类、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[fish]
鱼,水虫也。象形。鱼尾与燕尾相似。――《说文》
豚鱼吉。――《易·中孚》
鱼木精。――《论衡·指瑞》
鱼十有五。――《仪礼·特牲礼》
鱼网之设。――《诗·邶风·新台》
鲜鱼曰脡祭。――《礼记·曲礼》
鱼上冰,獭祭鱼。――《吕氏春秋》
白鱼跃入王舟中。――《史记·周本记》
又如:鱼鲩冠儿(女道士戴的鱼脑骨似的尖形帽子);鱼鳞册(“鱼鳞图册”的简称
鱼(魚)yú脊椎动物的一类,生活在水里。通常身体侧扁,有鳞有鳍,用鳃呼吸,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。种类很多,大多可供食用或制造鱼胶,有些种类的肝脏可制鱼肝油:养~致富。
同:魚
同: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