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…不…bù…bù…
①用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或词素的前面,表示否定(稍含强调意):~干~净|~明~白|~清~楚|~偏~倚|~慌~忙|~痛~痒|~知~觉|~言~语|~声~响|~理~睬|~闻~问|~依~饶|~屈~挠|~折~扣。
②用在同类而意思相对的词或词素的前面,表示“既不……也不……”。a)表示适中,恰到好处:~多~少|~大~小|~肥~瘦;b)表示尴尬的中间状态:~方~圆|~明~暗|~上~下|~死~活。
③用在同类而意思相对的词或词素的前面,表示“如果不……就不……”:~见~散|~破~立|~塞~流|~止~行。
【不】4画 1090·01.bù ㄅㄨˋ 分勿切,入,物韻,非。職部。㊀否定詞,表示相反意。書 舜典:“百姓不親,五品不遜。”詩 魏風 伐檀:“不稼不穡,胡取禾三百廛兮?”㊁毋,勿,不要。表示禁止。孟子 滕文公上:“病愈,我且往見。夷子不來!”㊂未。孟子 梁惠王上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㊃非,不是。商君書 更法:“治世不一道。”史記 項羽紀:“乃引‘天亡我,非用兵之罪也’,豈不謬哉!”㊄無,没有。詩 王風 君子于役:“君子于役,不日不月。”㊅語助詞。無義。或用以足句,或表示語氣。詩 小雅 車攻:“徒御不驚,大庖不盈。”傳:“不驚,驚也。不盈,盈也。”㊆通“丕”。大。詩 周頌 清廟:“不顯不承。”書 君牙作“丕顯”、“丕承”。逸周書 小開:“嗚呼,敬之哉!汝恭聞不命。”朱右曾 校釋:“不讀爲丕,大也。丕、不古通”。2.fǒu ㄈㄡˇ 方久切,上,有韻,非。之部。同“否”。史記 項羽紀:“不者,若屬皆且爲所虜。”又一〇一 鼂錯傳:“上問曰:‘道軍所來,聞 鼂錯死,吳 楚罷不?’”3.fōu ㄈㄡ 甫鳩切,平,尤韻,非。之部。㊀姓。漢有 不疑。見 後漢書六五 皇甫規傳。晉有 汲郡人 不準。見 晉書 武帝紀 咸寧五年。㊁夫不,鳥名。見“夫不”。4.fū ㄈㄨ 集韻風無切,平,虞韻,非。之部。花萼底部。詩 小雅 常棣:“常棣之華,鄂不韡韡。”箋:“承華者曰鄂,不當作拊,拊,鄂足也。”按,不,形如花蒂 。拊,應作柎。羣書治要本作“萼不煒煒”。注:“不,當作跗。跗,萼足也。”5.bǐ ㄅㄧˇ 韻補補美切,上,紙韻,幫。之部。通“鄙”。視爲鄙陋。荀子 賦:“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?”
【读音】bù
【繁体】不
不<副>
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: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花,鄂不韡。”郑笺:“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:“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
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[not,no]
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。――《韩非子·喻老》
老妇不闻也。――《战国策·赵策》
被驱不异犬与鸡。――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
后遂不复至。――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又如:不会;不大;不一定;不古(不古朴。意指社会风气衰落、败坏);不勾(不消;不够;不到);不才(没有才能。自称的谦词;不成才);不才之
不(I)bu
ㄅㄨˋ
〔《广韵》分勿切,入物,非。〕
1.无,没有。
●《诗·王风·君子于役》:“君子于役,不日不月。”
●郑玄笺:“行役反无日月。”
●宋杨万里《月下杲饮》诗之二:“月下不风终是爽,烛光何罪也堪憎?”
●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罗刹海市》:“别后两月,竟得孪生。今已啁啾怀抱,颇解笑言;觅枣抓梨,不母可活。”
2.非,不是。
●《礼记·中庸》:“苟不至德,至道不凝焉。”
●孔颖达疏:“苟,诚也;不,非也。”
●《后汉书·孔融传》:“观君所言,将不早惠乎?”
●《金瓶梅词话》第三五回:“恨小非君子,无毒不丈夫。”
3.不到,未。
●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以五十步笑百步……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
●孙奭疏:“虽止于五十步,不至于百步,然皆是走也。”
●《百喻经·工鸽喻》:“彼实不食,我妄杀他。”
4.副词。表否定。
●《书·舜典》:“帝曰:‘契,百姓不亲,五品不逊,汝作司徒,敬敷五教,在宽。’”
●唐牛僧孺《玄怪录·裴谌》:“妓作之曲,赵皆不能逐。”
●《红楼梦》第五五回:“不干己事不张口,一问摇头三不知。”
●茅盾《子夜》一:“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。”
5.副词。表禁止。勿,不要。
●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病愈,我且往见,夷子不来。”
●唐韩愈《和归二部送僧约》诗:“早知皆是自拘囚,不学因循到白头。”
●清陈鳣《对策》卷二:“陆澄以为非郑所注,请不藏于秘省。”
6.副词。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。
●叶圣陶《城中·微波》:“‘这两年里头,你一向在上海吧。’‘不,前年夏天我到北京去了,是上礼拜才来上海的。’”
7.副词。方言。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覆问句的作用相等。
●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四回:“我且问你,褚一官在家也不?”
●叶圣陶《未厌集·小妹妹》:“我也问你,你愿意不?”
8.副词。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。
●冰心《我的同班》:“我呆不下去了。”
●马烽西戎《吕梁英雄传》第七回:“咱们吃不成,叫敌人也不要想好好吃。”
9.副词。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名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。
●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四回:“倒不在钱不钱的;你老瞧,那家伙真有三百斤开外,怕未必弄得行啊!”
10.副词。跟“便”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。
●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十:“独有最狠毒最狡猾最短见的,是那晚婆,大概不是一婚两婚人,便是那低门小户。捡剩货与那不学好为夫所弃的,这几项人,极是‘老鲗溜’。”
●《红楼梦》第四七:“不是这个拦,就是那个劝的。”
●沙汀《在祠堂里》:“不是饿死拖死,就是做了某种难堪的职业的牺牲品。”
11.副词。方言。不用;不要(限用于某些套语)。如:不送,不谢。
12.助词。无义。用以足句或加强语气。
●《诗·小雅·车攻》:“徒御不惊,大庖不盈。”
●毛传:“不惊,惊也;不盈,盈也。”
●《敦煌变文集·垆山远公话》:“你若在寺舍伽蓝,要念即不可,今况是随逐于我,争合念经?”蒋礼鸿通释:“‘要念即不可’就是‘要念即可’。”
●《水浒传》第十二回:“不因这番比试,有分教,杨志在万马丛中闻姓字,千军头里夺头功。”
13.助词。无义。表示反问语气。
●《书·西伯戡黎》:“我生不有命在天?”
14.通“丕”。大。
●《诗·周颂·清庙》:“不显不承。无射于人,斯。”
●段玉裁曰:“丕与不音同,故古多用不为丕。如不显即丕显之类。”
高亨注:“不,通丕,大也。”
●《逸周书·小开》:“呜呼,敬之哉!汝恭闻不命。”
朱右曾校释:“不读为丕,大也。”
●《管子·宙合》:“君臣各能其分,则国宁矣,故名之曰不德。”
●郭沫若等集校引丁士涵云:“古字多以‘不’为‘丕’,此‘不’字当读为丕,‘丕’,大也。”
不(II)f?u
ㄈㄡˇ
〔《广韵》方久切,上有,非。〕
同“否”。
●《说文·不部》:“否,不也”。
段玉裁注:“不者,事之不然也;否者,说事之不然也。故音义皆同。”
●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诚不。”
陈奇猷集释:“诚不,谓昭侯知不割爪者为诚,其割者则否。”
●《后汉书·段颎传》:“羌悉众攻之,厉声问曰:‘田婴夏育在此不?’”
●清姚鼐《夏昼斋居》诗:“未知古与今,此意有迁不?”
●鲁迅《书信集·致许寿裳》:“今兹则颇无奈何,可不秋季再行应命?”
不(III)fōu
ㄈㄡ
〔《广韵》甫鸠切,平尤,非。〕
姓。
●汉有不疑。见《后汉书·皇甫规传》。
不(IV)fū
ㄈㄨ
〔《集韵》风无切,平虞,非。〕
花蒂。
●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华,鄂不韡韡。”
●郑玄笺:“承华者曰鄂,‘不’当作拊。拊,鄂足也。”
●《说文·不部》:“不”,段玉裁注:“古声不,柎同。”
不(V)p?
ㄆ〡ˇ
〔《韵补》补美切,上纸〕
通“否”。
1.邪僻。
●《商君书·壹言》:“秉权而立,垂法而治,以得奸于上而官无不,赏罚断而器用有度。”
高亨注:“不与否古通用。《诗·大雅·抑》:‘未知臧否’《释文》:‘否,恶也。’”
2.鄙,不敬重。
●《荀子·赋》:“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?”
bú
①不,表一般否定。②沒有,表存在的否定。《毛遂自薦》:“今日出而從,日中~決,何也?”③不是,表否定判斷。《賣柑者言》:“又何往而~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。”
fǒu
通“否”。①在句末表詢問。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,可予~?”②用在句中表否定。《鴻門宴》:“~者,若屬皆為所虜。”《師說》:“或師焉,或~焉。”
【不齒】齒,並列,並排。不與並列,不與同列。表示極度鄙視。
【不佞】1.無口才;不會巧言善說。《論語•公冶長》:“雍也仁而~。”2.無才,自謙之詞。《史記•孝文本紀》:“寡人~,不足以稱宗廟。”
不 bú
① 副 不,表一般否定。 ② 副没有,表存在的否定。《毛遂自荐》:“今日出而从,日中~决,何也?” ③ 副不是,表否定判断。《卖柑者言》:“又何往而~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。” fǒu
通“否”。① 助在句末表询问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~?” ② 副用在句中表否定。《鸿门宴》:“~者,若属皆为所虏。”《师说》:“或师焉,或~焉。”
[同]非
匪
无
未
不
【子集上】【一字部】 不
〔古文〕𠀚𠙐
★【韻會】【正韻】𡘋逋沒切,補入聲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【禮·曾子問】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則有變乎,且不乎。
◎又【周禮·夏官】服不氏,掌養猛獸而敎擾之。【註】服不服之獸者。
★又【廣韻】【韻會】𡘋分物切。與弗同。今吳音皆然。
★又【韻會】俯九切,音缶。與可否之否通。【說文】鳥飛上翔,不下來也。从一,一猶天也。象形。
★又【玉篇】甫負切【廣韻】甫救切,𡘋缶去聲。義同
★又【廣韻】甫鳩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方鳩切,𡘋音浮。夫不,䳡也。亦作鳺鴀。【爾雅·釋鳥】䳡其鳺鴀。【郉疏】陸璣云:今小鳩也。一名䳕鳩,幽州人或謂鷱鴡,梁宋閒謂之隹,揚州人亦然。
◎又未定之辭也。【陶潛詩】未知從今去,當復如此不。
◎又姓。【晉書】汲郡人不準。◎按《正字通》云:不姓之不,轉注古音,音彪。
★又【正韻】芳無切。與柎通。花萼跗也。【詩·小雅】鄂不韡韡。【鄭箋】承華者,鄂也。不當作柎。鄭樵曰:不象萼蔕形。與旉通。【陸璣詩疏】柎作跗。【束皙·補亡詩】白華絳趺。【唐詩】紅萼靑趺皆因之。
◎又華不注,山名,在濟南城東北。【左傳·成二年】晉卻克戰于鞌,齊師敗績。逐之,三周華不注。【伏琛齊記】引摯虞畿服經,不,與詩鄂不之不同。李白詩:兹山何峻秀,彩翠如芙蓉。蓋因華跗而比擬之。胡傳讀不如卜,非
★又【古詩·日出東南隅行】使君謝羅敷,還可共載不。羅敷前致辭,使君亦何愚。使君自有婦,羅敷自有夫。〇按愚當讀若吾,疑模切,與敷不夫叶。敷不夫本同模韻,《正字通》不改音符,叶夫愚,非是。
◎又與丕同。【書·大誥】爾丕克遠省。馬融作不。【秦·詛楚文】不顯大神巫咸。【秦·和鐘銘】不顯皇祖。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。不顯不承,猶書云丕顯丕承也。
★又【韻補】叶補美切,音彼。【荀子·賦篇】𥳑然易知,而致有理者與。君子所敬,而小人所不者與。所不謂小人所鄙也。 【正字通】不字在入聲者,方音各殊,或讀逋入聲,或讀杯入聲。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,今北方讀如幫鋪切,雖入聲轉平,其義則一也。考證:〔【禮·曾子問】葬引至于堩,日日有食之,〕 謹照原文省下日字。〔【荀子·賦論篇】〕 謹照原書省論字。〔【註】謂小人所鄙也。〕 謹按原文無此註,改為所不謂小人所鄙也。
不bù
副
①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~去|~能|~多|~经济|~一定|~很好。
②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~法|~规则。
③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~,他不知道。
④方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~?
⑤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~动|做~好|装~下|看~出。
⑥“不”字的前后重复使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~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|什么钱~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
⑦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~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
⑧不用;不要(限用于某些客套话):~谢|~送|~客气。注意(适用于以上义项)(1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~会”、“~是”。(2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