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彩美业 |

读音:[shì ]

是-汉语大词典

是(I)shi
ㄕˋ
〔《广韵》承纸切,上纸,禅。〕
1.正;不偏斜。
●《易·未济》:“上九,濡其首,有孚失是。”
●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:“是,正也。”
●宋曾巩《寄欧阳舍人书》:“议之不徇,不惑不徇,则公且是矣。”
2.正确。
●《诗·魏风·园有桃》:“彼人是哉?子曰何其。”
●朱熹集传:“彼之所为已是矣,而子之言独何为哉?”
●宋叶适《陈秀伯墓志铭》:“君既不以求和为是,而书语侵中书,执政固不喜。”
●清俞樾《茶香室丛钞·伯夷之弟》:“惟太守之姓异,未详孰是。”
3.指正确的论断或肯定的结论。
●汉王充《论衡·本性》:“自孟子以下至刘子政,鸿儒博生,闻见多矣。然而论情性,竟无定是。”
4.认为正确;肯定。
●《墨子·耕柱》:“功皆未至,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?”
●宋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七:“﹝秦会之﹞谓曾南丰脩《英宗实录》,辟陈无己为属。孙仲益书数百字诋之,以为无此事……仲益之辨,人多是之。”
●清《今世说·轻诋》:“吴梅村闻之,颇是计言。”
5.订正。
●清颜元《上征君孙钟元先生书》:“某不自揣,撰有《存性》、《存学》二编,欲得先生一是之,以挽天下之士习而复孔门之旧。”
参见“是正”。
6.遵从,以为法则。
●《逸周书·周祝》:“地出物而圣人是,时鸡鸣而人为时。”
孔晁注:“万物自然,不为人来,圣人则之,如因鸡鸣以识时也。”
●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:“不法先王,不是礼义。”
●杨柳桥诂:“《尔雅》:‘是,则也。’”
7.概括之词。凡是,任何。
●晋陶潜《饮酒》诗之十八:“觞来为之尽,是谘无不塞。”
●唐贾岛《送孙逸人》诗:“是药皆谙性,令人渐信仙。”
●《红楼梦》第八十回:“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,那一股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呢。”
8.表示肯定判断之词。
●《左传·定公十二年》:“无成,是无孟氏也。”
●唐元稹《景申秋》诗之六:“眼前撩乱辈,无不是同乡。”
●赵树理《小二黑结婚》七:“三仙姑爱的是青年们,青年们爱的是小芹。”
9.表示加重语气之词。
●《书·金縢》:“史乃册祝曰:‘惟尔元孙某,遘厉虐疾,若尔三王,是有丕子之责于天,以旦代某之身。’”
●南朝梁丘迟《与陈伯之书》:“夫迷途知返,往哲是与,不远而复,先典攸高。”
●《西游记》第十四回:“你是不知,我说与你听。”
●沙汀《航线》:“香槟酒在玻璃盅里堆着花,大餐间里的绅士们,是忘掉了脚下动荡的船和崩裂的世界了。”
10.表示答应之词。
●巴金《秋》一:“是。日期还没有定,不过也很快。”
11.用在动词后面的两个数量结构之间,含有“算作”的意思。
●《红楼梦》第七一回:“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,是一日,死了就完了,什么后事不后事!”如:走一步是一步;给多少是多少,决不计较。
12.代词。此,这;这里。
●《诗·大雅·崧高》:“因是谢人,以作尔庸。”
●宋王安石《赠宝觉》诗序:“闻化城阁甚壮丽,可登眺,思往游焉,故赋是诗。”
●郭沫若《西江月·谒晋冀鲁豫烈士陵园》词:“问君何处去寻诗?诗曰在斯、在是。”
13.副词。表示范围,相当于“只”。
●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子游问孝。子曰:"‘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。不敬,何以别乎?’”
●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卷九:“是,犹祗也……言祗谓能养也。”
14.连词。表示承接,相当于“于是”。
●《书·禹贡》:“桑土既蚕,是降丘宅土。”
●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卷九:“是,犹于是也。”
●汉王充《论衡·感类》:“刘媪息大泽,梦与神遇,是生高祖。”
●唐韩愈《唐故相权公墓碑》:“惟其不有,以惠厥后,是生相君,为朝德首。”
15.连词。表示承接,相当于“则”。
●《管子·八观》:“是故主上用财毋已,是民用力毋休也。”
●郭沫若等集校:“是犹则也。尹注:‘则用力不休也。’亦以则释是,是其证。”
16.连词。表示转折,相当于“而”。
●《战国策·魏策一》:“吴起对曰:‘河山之险,信不足保也;是伯王之业,不从此也。’”
●《韩非子·难二》:“惠公以此人是败,文公以此人是霸。”
17.连词。表示因果关系,相当于“因此”、“因为”。
●《逸周书·常训》:“夫礼非克不承,非乐不竟,民是乏生。”
●《史记·吕太后本纪论》:“刑罚罕用,罪人是希。”
●宋石孝友《醉落魄》词之四:“雨断云销,总是初情薄。”
●元耶律楚材《和薛正之韵》:“礼义不张真我恨,干戈未戢是吾忧。”
18.连词。表示让步关系,相当于“虽”、“虽然”。
●唐白居易《游平泉宴浥涧宿香山石楼》诗:“是夜勿言归,相携石楼宿。”
●宋柳永《满江红》词之四:“人是宿,前村馆,想鸳衾今夜,共他谁暖?”
●元李五《虎头牌》第二摺:“则俺那山寿马侄儿是软善,犯着的休想他便肯见怜。”
●周立波《山乡巨变》上一:“她答应是答应了,却急得一个通宵没闭眼。”
19.连词。表示假设关系,相当于“即使”。
20.助词。用在宾语和它的动词之间,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,以达到强调的目的。
●《书·益稷》:“无若丹朱傲,惟慢游是好。”
●唐韩愈《祭十二郎文》:“吾少孤,及长,不省所怙,惟兄嫂是依。”
●清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消夏录一》:“蛊惑既深,惟其言是听。”
●孙中山《第二次护法宣言》:“暮楚朝秦,宗旨靡定,权利是猎,臣妾可为。”
21.助词。犹“夫”,表发端。
●《礼记·三年问》:“今是大鸟兽,则失丧其群匹。”
●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卷九:“是,犹夫也。”
●宋苏轼《祭陈令举文》:“是何一奋而不顾,以至于斥,一斥而不复,以至于死。”
22.通“视”。
●《老子》:“不自见故明,不自是故彰。”
●马王堆汉墓帛书乙本《老子·道经》作“不自视故章”。
●《逸周书·周祝》:“是彼万物必有常,国君而无道以微亡。”
朱右曾校释:“是……读为视。”
●《荀子·解蔽》:“是其庭可以搏鼠,恶能与我歌矣。”
杨倞注:“是,盖当为视。”
23.通“寔”。足,满。
●马王堆汉墓帛书《十六经·正乱》:“吾将遂是其逆而僇其身。”
24.通“寔”。实在;真实。
●《古文苑·秦惠文王〈诅楚文〉》:“是缪力同心。”
章樵注:“是,读作寔。”
●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:“故有符于中,则贵是而同今古。”
高诱注:“是,实也。言中心能明实是者则贵之,古今一也。”
●《汉书·盖宽饶传》:“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,左迁为卫司马。”
颜师古注:“不以实也。”
25.通“氏”。
●《孙子·吴问》:“‘孰为之次?’‘智是为次。’”
●马王堆汉墓帛书《战国纵横家书·苏秦谓齐王章一》:“欲以取勺(赵),勺(赵)是不得。”
26.通“时”。此时,这时候。
●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,折木发屋。”
●《汉书·陈胜传》:“于是诸郡县苦秦吏暴,皆杀其长吏,将以应胜。”
27.用同“试”。尝试。
●元石子章《竹坞听琴》第二摺:“你将那无显验的文书是监察,须不是俺孔宣圣遗留下。”
●元无名氏《小尉迟》第一摺:“你是穿上这袍镫,披挂了我看。”
28.犹“甚”。怎样。
●《水浒传》第四二回:“早是不钻出去。”
29.犹“甚”。极;很。
●金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六:“姐姐为人是稔色,张生做事忒通疏。”
30.用同“事”。事情。
●《七国春秋平话》卷中:“孙子曰:‘特来讲和一件是。’乐毅曰:‘何是也?’”
31.姓。
●三国吴有是仪。见《三国志·吴志》本传。
是(II)ti
ㄊ〡ˊ
〔《集韵》田黎切,平齐,透。〕
月边。参见“是月”。

是-古汉语常用字字典

是 shì
① 形对;正确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~而昨非。” 又: 形意动认为……正确;肯定。《问说》:“~己而非人,俗之同病。” ② 代这;这个;这样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~说也,人常疑之。” ③ 形凡是;所有的。《游园》:“~花都放了,那牡丹还早。” ④ 动表判断。《琵琶行》:“同~天涯沦落人。”

是 -古漢語常用詞典

shì
①對;正確。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實迷途其未遠,覺今~而昨非。”【又】認為……正確;肯定。《問說》:“~己而非人,俗之同病。”②這;這個;這樣。《石鍾山記》:“~說也,人常疑之。”③凡是;所有的。《遊園》:“~花都放了,那牡丹還早。”④表判斷。《琵琶行》:“同~天涯淪落人。”

是-辞源3

【是】9画 6080·1 shì  ㄕˋ  承紙切,上,紙韻,禪。支部。本作“昰”,隸作“是”。㊀正確。與“非”相對。論語 陽貨:“偃之言是也。”世説新語 賞譽下:“王公(導)每發言,衆人競贊之。(王)述於末坐曰:‘主非 堯 舜,何得事事皆是?’”㊁認爲是正確的。墨子 尚同上:“國君之所是,必皆是之;國君之所非,必皆非之。”㊂代詞。此,這。論語 述而:“子於是日哭,則不歌。”莊子 逍遥遊:“是鳥也,海運則將徙於南冥。”㊃表示肯定判斷。史記八六 豫讓傳:“襄子至橋,馬驚,襄子曰:‘此必是 豫讓也。’”唐 王勃 王子安集五 滕王閣序:“萍水相逢,盡是他鄉之客。”㊄訂正。見“是正”。㊅凡是,所有。晉 陶潛 陶淵明集三 飲酒詩十八:“觴來爲之盡,是諮無不塞。”唐 姚合 姚少監集四 贈張籍太祝詩:“古風無手敵,新語是人知。”㊆連詞。1.於是。書 禹貢:“桑土旣蠶,是降丘宅土。”2.因此。史記 呂太后紀 太史公曰:“刑罰罕用,罪人是希。”3.雖。唐 白居易 長慶集六九 遊平泉宴浥㵎……贈座客詩:“古詩惜晝短,勸我令秉燭。是夜勿言歸,相携石樓宿。”元曲選 李直夫 虎頭牌二:“則俺那 山壽馬姪兒是軟善,犯着的休想他便肯見憐。”㊇助詞。標示賓語前置。左傳 僖二四年:“除君之惡,唯力是視。”㊈姓。古是、氏同字。三國 吳有 是儀,本姓“氏”,後改爲“是”。見 三國志 吳 是儀傳。

是-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

668.【是】
一對的,合理的。跟非相對。孟子盡心下:“自以爲是。”莊子大宗師:“堯謂我:汝必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。”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:“若定是非以教吾子。”
二代詞。這,這個,這些。莊子逍遙遊:“是鳥也,海運則將徙於南冥。”孟子梁惠王上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又:“吾何快於是?”又:“王之不王,是折枝之類也。”又滕文公上:“戎狄是膺,荊舒是懲。”
三係詞。是(後起義)。史記刺客列傳:“此必是豫讓也。”(豫讓:人名。)王勃滕王閣序:“萍水相逢,盡是他鄉之客。”
[是處]到處,處處(晚起義)。柳永八聲甘州詞:“是處紅衰翠減。”孔平仲八月十六日玩月詩:“地闊天高是處宜。”

是-漢語大字典


《説文》:“是,直也。从日、正。ࣆޯ܌籀文是,从古文正。”段玉裁注:“以日為正則曰是。从日、正,會意。天下之物莫正於日也。”
(一)shì 《廣韻》承紙切,上紙禪。支部。
(1)正,直,与“曲”相对。《説文·是部》:“是,直也。”《易·未濟》:“濡其首,有孚失是。”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:“是,正也。”唐裴迪《宫槐栢》:“門前宫槐栢,是向欹湖道。”宋曾鞏《寄歐陽舍人書》:“議之不徇,不惑不徇,則公且是矣。”
(2)法则。《爾雅·釋言》:“是,則也。”郭璞注:“是,事可法則。”郝懿行義疏:“則者,《釋詁》云:‘法也。’是者,徥之叚音也……然則儀容行動,俱謂之徥,容止可法,故謂之則。”“徥从是聲,因省作是”。
(3)对,正确,与“非”相对。如:一无是处;自以为是。《玉篇·是部》:“是,是非也。”《吕氏春秋·察傳》:“辭多類非而是,多類是而非,是非之經,不可不分。”《淮南子·脩務》:“立是廢非,明示後人。”晋陶潛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實迷途其未遠,覺今是而昨非。”又指正确的论断或肯定的结论。如:实事求是;莫衷一是。《論衡·本性》:“自孟子以下至劉子政,鴻儒博生,聞見多矣。然而論情性,竟無定是。”清李塨《上毛河右先生書》:“求先生明辨之,以定一是。”
(4)肯定;认为是正确的。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:“不法先王,不是禮義。”《漢書·韋賢傳》:“天子(漢元帝)是其(貢禹)議,未及施行而(貢)禹卒。”清王夫之《莊子通·齊物論》:“是堯、舜,不非湯、武。”
(5)表示肯定判断。1.表示解释或分类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鈞是人也,或為大人,或為小人,何也?”《論衡·死偽》:“余,是所嫁婦人之父也。”唐王勃《滕王閣詩序》:“萍水相逢,盡是他鄉之客。”毛泽东《七律·和郭沫若同志》:“僧是愚氓犹可训,妖为鬼蜮必成灾。”2.表示存在。如:满身是汗;山上全是树;宿舍前面是花园。唐崔顥《黄鶴樓》:“日暮鄉關何處是,烟波江上使人愁。”董必武《七十自寿》之二:“社会有阶级,不平举目是。”3.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词语(两次以上),连用这样的格式,表示严格区分,绝不含糊。如:敌是敌,友是友;一是一,二是二;丁是丁,卯是卯;说是说,做是做,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。
(6)匡正;订正。《國語·楚語上》:“昔雍子之父兄譖雍子於恭王,王弗是,雍子奔晋,晋人用之。”韋昭注:“是,理也。”《後漢書·安帝紀》:“詔謁者劉珍及五經博士,校定東觀《五經》、諸子、傳記、百家藝術,整齊脱誤,是正文字。”清顔元《上徵君孫仲元先生書》:“某不自揣,撰有《存性》、《存學》二編,欲得先生一是之,以挽天下之士習而復孔門之舊。”
(7)代词。1.表示近指,相当于“此”、“这”。《廣雅·釋言》:“是,此也。”《論語·述而》:“子於是日哭,則不歌。”孔穎達疏:“言孔子於是日聞喪,或弔人而哭,則終是日不歌也。”唐柳宗元《天對》:“棋布萬熒,咸是焉託。”宁调元《感怀四首》:“丈夫有志当如是,竖子诚难足与谋。”2.表示确指,把宾语提在谓词之前。如:唯你是问;唯命是听;唯利是图。《詩·大雅·崧高》:“于邑于謝,南國是式。”《三國志·魏志·武帝紀》:“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,唯才是舉,吾得而用之。”
(8)表示加重或加强肯定语气。如:是谁告诉你的;是国防战士日日夜夜地保卫着祖国。在加强肯定语气中,又含有“的确”、“实在”的意思。如:这天气是冷;这本书是好。《書·金縢》:“史乃册祝曰:‘惟爾元孫某,遘厲虐疾,若爾三王,是有丕子之責于天,以(姬)旦代某之身。’”唐孟郊《惜苦》:“名迴不敢辯,心轉寔是難。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三:“是有一個媳婦,賽得過男子。”
(9)表示凡是,任何。如:是活儿他都肯干。张相《詩詞曲語辭匯釋》卷一:“是,該括詞,猶凡也。習見者為是處、是人、是事、是物等語。”唐杜甫《歸雁》:“是物關兵氣,何時免客愁?”明高明《琵琶記·牛相教女》:“性格温柔,是事實會。”陈毅《六国之行》:“风雷驱大地,是处有亲朋。”
(10)用在选择问句、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。如:你是吃饭是吃面?你是累了不是?他不是走了吗?
⑪用在动词后面的两个数量结构之间,含有“算作”或“作数”的意思。如:走一步是一步。《紅樓夢》第七十一回:“寶玉笑道:‘我能够和姊妹們過一日,是一日,死了就完了,什麽後事不後事!’”
⑫表示应答的词。如:是,我马上去办。巴金《秋》一:“是。日期还没有定,不过也很快。”
⑬副词。1.表示承接,相当于“则”、“就”、“便”。清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九:“是,猶則也。”《管子·君臣上》:“非茲是無以理民,非兹是無以生財。”郭沫若等集校:“蓋理民者道也,非道則無以理民。生財者道也,非道則無以生財。”2.表示范围,相当于“只”。清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九:“是,猶祇也。”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子游問孝。子曰:‘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。至於犬馬,皆能有養。不敬,何以别乎?’”
⑭连词。1.表示前后相关,相当于“于是”。清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九:“是,猶於是也。”《書·禹貢》:“桑土既蠶,是降邱宅土。”《管子·心術下》:“心安是國安也;心治是國治也。”唐東方虬《尺蠖賦》:“六氣氤氲,四時平分,天道恍惚,是生萬物。”2.表示因果关系,相当于“因此”。《史記·吕后本紀論》:“刑罰罕用,罪人是希。”《太平廣記》卷二百三十八引王仁裕《玉堂閒話》:“以其課誦至誠,是有如此感應。”3.表示让步关系,相当于“虽”、“虽然”。元李直夫《虎頭牌》第二折:“則俺那山壽馬姪兒是軟善,犯着的休想他便肯見憐。”
⑮用同“試”。尝试。张相《詩詞曲語辭匯釋》卷一:“是,與試同,以音同而假用之。”元喬吉《金錢記》第一折:“賀知章云:‘我是猜咱。’正末云:‘哥哥試猜。’”元佚名《陳州糶米》第三折:“(正末云)姐姐,你是説與老漢聽咱。”
⑯用同“甚(什)”。什么;怎么。张相《詩詞曲語辭匯釋》卷一:“是與甚同,以音近而假用之。”元高文秀《黑旋風》楔子:“(孫孔目云)兄弟有是麽話説?”《水滸全傳》第四十二回:“宋江道:‘却又是苦也!早是不鑽出去。’”
⑰用同“甚”。极,很。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宫調》卷六:“姐姐為人是稔色,張生做事忒通疎。”
⑱通“寔(shí)”。1.充实;充满。明黄以周《釋是》:“是又通寔,寔又通實。《禮記·檀弓》曰:‘祥而縞,是月禫,徙月樂。’……是月即實月,自朔至晦適匝一月也。”《馬王堆漢墓帛書·十六經·正亂》:“吾將遂是其逆而僇(戮)其身。”整理小组注:“是,讀為寔,即實,充滿。我將使他(蚩尤)惡貫滿盈,从而殺掉他。”2.真实;实在。《淮南子·脩務》:“故有符於中,則貴是而同今古。”高誘注:“是,實也。言中心能明實是者則貴之,古今一也。”《漢書·蓋寬饒傳》:“寬饒坐舉奏大臣非是,左遷為衛司馬。”顔師古注:“不以實也。”
⑲通“視”。审视。《老子》第二十二章:“不自見故明,不自是故彰。”按:《馬王堆漢墓帛書·老子乙本》作“不自視故章”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是其庭可以搏鼠,惡能與我歌矣。”楊倞注:“是,蓋當為視。”
⑳通“時”。当时;此时;那时。《左傳·成公六年》:“於是軍帥之欲戰者衆。”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,折木發屋。”宋王安石《贈光禄少卿趙君墓誌銘》:“明日,戰不勝,遂抗賊以死,於是君年四十二。”
㉑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三》:“是氏,本氏氏,齊大夫之後也。《吴志》北海是儀本姓氏,孔融嘲之曰:‘氏者民無上,可改為是。’遂改焉。仕吴,官至侍中都亭侯……又是云氏改為是氏。”
(二)tí 《集韻》田黎切,平齊透。
月边。《集韻·齊韻》:“是,月邊也。”《公羊傳·僖公十六年》:“是月者何?僅逮是月也。”何休注:“是,月邊也。魯人語也。”

是-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

是 shì
❶正確,與「非」相對。
《論語·陽貨》:
偃之言~也。
陶潛《歸去來兮辭》:
覺今~而昨非。
又以爲正確,認爲正確。
《墨子·尚同上》:
國君之所~,必皆~之。
❷指示代詞。這,這個,這樣。
《荀子·王霸》:
若~則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繩矣。(遵繩:遵守法度。)
又這樣看來,由此看來。
《韓非子·孤憤》:
~明法術而逆主上者,不僇於吏誅,必死於私劍矣。(僇:戮,殺。)
范仲淹《岳陽樓記》:
~進亦憂,退亦憂。
[是以][是故]因此。
《韓非子·五蠹》:
是以聖人不期脩古,不法常可。
❸代詞。放在前置賓語和動詞之間,復指前置賓語。
《詩經·小雅·節南山》:
四方~維。
《三國志·魏書·武帝紀》:
唯才~舉。
❹系詞。是。
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:
此必~豫讓也。
《論衡·死偽》:
余~所嫁婦人之父也。
❺凡是。
賈島《送孫逸人》詩:
~藥皆諳性。

是-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

是日59ㄕˋshì名①對、正確。如:「自以為是」、「積非成是」。②事情。如:「國是」。③姓。如唐代有是光。動①贊成、稱讚。如:「是古非今」、「深是其言」。②表示肯定判斷的話。如:「我是學生」、「他是外國人」、「老人與海的作者是海明威。」③表示存在的事實。如:「全身是傷」、「滿身是汗」。④對命令的應答之詞。如:「是,我這就去。」、「是,我馬上就來。」形這。指示形容詞。如:「是人」、「是日」。《論語.學而》:「夫子至於是邦也,必聞其政。」代此。指示代名詞。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「是乃仁術也,見牛未見羊也。」連於是,表示前後相關。《書經.禹貢》:「桑土既蠶,是降丘宅土。」《管子.心術下》:「心安是國安也;心治是國治也。」助用於句中,使賓語提前。如:「惟命是從」、「惟利是圖」、「惟你是問」。

是-现代汉语词典【第7版】

是²(昰)shì
书代指示代词。这;这个:如~|由~可知|~可忍,孰不可忍?|~日天气晴朗。

是-现代汉语词典【第7版】

是³(昰)shì

①联系两种事物,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、属性:《阿Q正传》的作者~鲁迅|节约~不浪费的意思。
②与“的”字配合使用,有分类的作用:这张桌子~石头的|那瓶墨水~红的|我~来看他的。
③联系两种事物,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“是”后面所说的情况:他~一片好心|咱们~好汉一言,快马一鞭|院子里~冬天,屋子里~春天。
④表示存在,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语词,“是”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:村子前面~一片水田|他跑得满身~汗。
⑤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,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,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,不能混淆:去年~去年,今年~今年,你当年年一个样哪!|说~说,做~做,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。
⑥在上半句里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、形容词或动词,表示让步,含有“虽然”的意思:诗~好诗,就是长了点儿|东西旧~旧,可是还能用|我去~去,可是不在那儿吃饭。
⑦用在句首,加重语气:~谁告诉你的?|~国防战士,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,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。
⑧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凡是”的意思:~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。
⑨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适合”的意思:他想的很~路|这场雨下的~时候|东西放的都挺~地方。
⑩用在选择问句、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:你~吃米饭~吃面?|你~累了不~?|他不~走了吗?
⑪(必须重读)表示坚决肯定,含有“的确、实在”的意思:我打听清楚了,他那天~没去|这本书~好,你可以看看。

相关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