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 nǎ
代同“哪”。如何;怎么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处分适兄意,~得任自专。” nà
代 表指示。与“这”相对。 nuó
① 形多。《诗经·商颂·那》:“猗与~与!” ②“奈何”的合音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牛则有皮,犀兕尚多,弃甲则~。” nuò
助表疑问语气。《后汉书·韩康传》:“公是韩伯休~?乃不二价乎?”
nǎ
同“哪”。如何;怎麼。《孔雀東南飛》:“處分適兄意,~得任自專。”
nà
表指示。與“這”相對。
nuó
①多。《詩經•商頌•那》:“猗與~與!”②“奈何”的合音。《左傳•宣公二年》:“牛則有皮,犀兕尚多,棄甲則~。”
nuò
表疑問語氣。《後漢書•韓康傳》:“公是韓伯休~?乃不二價乎?”
【那】7画 1752·71.nuó ㄋㄨㄛˊ 諾何切,平,歌韻,泥。歌部。㊀多。詩 小雅 桑扈:“不戢不難,受福不那。”㊁安閒貌。詩 小雅 魚藻:“王在在 鎬,有那其居。”㊂美好。見“那豎”。㊃奈何的合音。左傳 宣二年:“牛則有皮,犀兕尚多,棄甲則那?”唐 李白 李太白詩四 長干行之二:“那作商人婦,愁水復愁風。”㊄對於。國語 越下:“吳人之那不穀,亦又甚焉。”注:“那,於也。”㊅移動。通“挪”。宋 歐陽脩 文忠集一〇三 論乞賑救饑民劄子:“只聞朝旨令那移近邊兵馬及於有官米處出糶。”㊆姓。明 陳士元 姓觿三引 姓譜:“左傳 莊十八年,楚武王克 權,遷 權於 那處,因氏。”2.nǎ ㄋㄚˇ 奴可切,上,哿韻,泥。如何,怎麽。三國志 魏 田豫傳 注引 魏略:“會病亡,戒其妻子曰:‘葬我必於 西門豹(祠)邊。’妻子難之,言:‘ 西門豹古之神人,那可葬於其邊乎?’”玉臺新詠一 古詩爲焦仲卿妻作:“處分適兄意,那得自任專?”3.nà ㄋㄚˋ 奴箇切,去,箇韻,泥。指代詞,與“這”相對。唐 張鷟 朝野僉載二:“尚書右丞 陸餘慶轉 洛州長史,其子嘲之,曰:‘ 陸餘慶,筆頭無力嘴頭硬。一朝受詞訟,十日判不竟。’送案褥下。餘慶得而讀之,曰:‘必是那狗!’遂鞭之。”釋 齊己 白蓮集九 道林寓居詩:“青嶂者邊來已熟,紅塵那畔去應疎。”者,同“這”。4.nuò ㄋㄨㄛˋ 奴箇切,去,箇韻,泥。助詞。表反詰。後漢書八三 韓康傳:“公是 韓伯休那?乃不二價乎?”伯休,康字。5.nà ㄋㄚˋ 譯音字。見“那₅伽”、“那₅落迦”、“那₅羅陀”、“那₅爛陀”等。6.né(舊讀nuó) ㄋㄜˊ 見“那₆吒”。7.nā ㄋㄚ 姓。清史稾 那桐傅:“那桐,字 琴軒,葉赫那拉氏……。”滿族姓氏。
那nèi
“那”(nà)的口语音,参看932页“那”条注意。
那㈠邑47ㄋㄚˋnà形指示詞。指比較遠的人、事、物。相對於「這」。如:「我很喜歡那個人。」、「那件東西你要不要?」宋.辛棄疾〈醜奴兒.千峰雲起〉詞:「山那畔,別有人間。」連表承接、轉折的語氣。如:「你要是沒空,那我找別人陪我去。」那㈡邑47ㄋㄟˋnèi代指示詞。單數用法,指比較遠的人、事、物。為「那(ㄋㄚˋ)一」合音成ㄋㄞˋ,再轉成ㄋㄟˋ。如:「我很欣賞那個人。」那㈢邑47ㄋㄚˇnǎ代表示疑問。如:「他去那裡了?」唐.王建〈寒食行〉:「紙錢那得到黃泉?」副怎。宋.辛棄疾〈瑞鷓鴣.膠膠擾擾幾時休〉詞:「那堪愁上更添愁。」那㈣邑47ㄋㄟˇněi代表示疑問。通「哪」。為「那(ㄋㄚˇ)一」合音成ㄋㄞˇ,再轉成ㄋㄟˇ。如:「王維是那朝代的人?」《儒林外史.第一回》:「縣裡人那個不曉得?」那㈤邑47ㄋㄚnā名姓。如明代有那鑒。那㈥邑47ㄋㄨㄛˊnuó動移動。同「挪」。《清平山堂話本.快嘴李翠蓮記》:「新人那步過高堂。」形①多。《詩經.小雅.桑扈》:「受福不那。」漢.鄭玄.箋:「那,多也。」②安定。《詩經.小雅.魚藻》:「有那其居。」漢.鄭玄.箋:「那,安貌。」代如何、奈何。《左傳.宣公二年》:「棄甲則那?」晉.杜預.注:「那猶何也。」唐.杜甫〈夜歸〉詩:「白頭老罷舞復歌,杖藜不睡誰能那?」名《詩經.商頌》的篇名。共一章。根據〈詩序〉:「〈那〉,祀成湯也。」指頌揚祭祀湯王典禮的音樂和諧美盛之詩。本章二句為:「猗與那與,置我鞀鼓。」猗那二字連用,美盛之貌。與,兮也。置,樹立也。鞉鼓,有柄的小鼓。
那(I)nuo
ㄋㄨㄛˊ
〔《广韵》诺何切,平歌,泥。〕
1.多。
●《诗·小雅·桑扈》:“不戢不难,受福不那。”
●毛传:“那,多也;不多,多也。”
2.安闲貌。
●《诗·小雅·鱼藻》:“王在在镐,有那其居。”
●郑玄笺:“那,安貌。天下平安,王无四方之虞,故其居处那然安也。”
●宋王安石《上执政书》:“鱼者,潜逃深眇之物,皆得其所安而乐生,是以能那其居也。”
3.美好。
●明汤显祖《紫钗记·哭收钗燕》:“人儿那,花灯姹,淡月梅横钗玉挂。”
参见“那竖”。
4.对于。
●《国语·越语下》:“吴人之那不谷,亦又甚焉。”
韦昭注:“那,于也。”
5.“奈何”的合音。
●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牛则有皮,犀兕尚多,弃甲则那?”
杜预注:“那,犹何也。”
杨伯峻注:“那,奈何之合音。顾炎武《日知录》三十二云:‘直言之曰“那”,长言之曰“奈何”,一也。’”
唐李白《长干行》之二:“那作商人妇,愁水复愁风。”康有为《东事战败联十八省举人三千人上书》诗:“美使田贝警士气则那!索稿传钞天下墨争磨。”陈迩冬等注:“那字有奈何之意。”6.用同“挪”。移用钱粮。
●宋梅尧臣《依韵和永叔戏作》:“不肯那钱买珠翠,任从堆插阶前菊。”
●清黄辅辰《戴经堂日钞·咸丰三年癸丑二月廿五日》:“定郡王奏催速议军饷,其意在暂那内帑,再行筹补。”
7.用同“挪”。移动位置、时间。
●宋陈师道《后山谈丛》卷一:“臣乞先那起天雄军马万人……往贝州驻泊。”
●元薛昂夫《端正好·高隐》套曲:“花阴转眼那,日光弹指过。”
●明徐光启《农政全书》卷三一:“那表为里:左卷者,却右卷;右卷者,却左卷。”
石声汉校注:“‘那’字解作‘移’,今日写作‘挪’。”
●清尤侗《民谣》:“移重那轻无不有,田主瞠眼不敢争。”
8.姓。
●明有那嵩。见明陈士元《姓觿》卷三、《明史》本传。
那(II)n?
ㄋㄚˇ
〔《广韵》奴可切,上哿,泥。〕
同“哪”。
1.疑问代词。如何;怎么。
●《东观汉记·刘玄载记》:“更始韩夫人曰:‘莽(王莽)不如此,帝那得为之。’”
●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七:“两个甲科与闻参将辩白前事,世间情面那有不让缙绅的,逐件赃罪得以开释。”
●清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之一二三:“国赋三升民一斗,屠牛那不胜栽禾?”
2.疑问代词。哪里;何处。
●宋张先《卜算子慢》词:“恨私书,又逐东风断。纵西北层楼万尺,望重城那见。”
●元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五本第三摺:“姑夫许我成亲,谁敢将言相拒。我若放起刁来,且看莺莺那去?”
●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九回:“走出店门,潘三道:‘二相公,你而今往那去?’”
那(III)na
ㄋㄚˋ
1.指示代词。与“这”相对。
●唐张鷟《朝野佥载》卷二:“尚书右丞陆余庆转洛州长史,其子嘲之曰:‘陆余庆,笔头无力嘴头硬。一朝受词讼,十日判不竟。’送案褥下。余庆得而读之,曰:‘必是那狗。’遂鞭之。”
●宋仲殊《南柯子·忆旧》词:“绿杨堤畔问荷花,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。”
●茅盾《子夜》七:“可惜那电话修好得太迟了一点。”
2.连词。表示顺着上文的语意,申说其结果。如:这样做既然不行,那你打算怎么办呢?
那(IV)nuo
ㄋㄨㄛˋ
〔《广韵》奴个切,去个,泥。〕
1.语助词。表疑问。
●《后汉书·逸民传·韩康》:“公是韩伯休那?乃不二价乎?”
李贤注:“那,语余声也。”
●金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一:“百媚莺莺正惊讶,道:‘这妮子荒忙则甚那?管是妈妈便来唦!’”
2.语助词。表感叹。
●《晋书·愍怀太子传》:“陈舞复传语云:‘不孝那!天与汝酒饮,不肯饮,中有恶物邪?’”
●元白朴《梧桐雨》第三摺:“天那!一个汉明妃远把单于嫁。”
3.语助词。表祈使。
●《儒林外史》第九回:“那孩子手扶着船窗,口里说道:‘买菱那!买菱那!’”
那(V)na
ㄋㄚˋ
译音字。参见“那伽”、“那落迦”、“那罗陀”。
那(VI)ne
ㄋㄜˊ
见“那吒”。
那(VII)nā
ㄋㄚ
姓。
●《清史稿·那桐传》:“那桐,字琴轩,叶赫那拉氏,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。”
●夏仁虎《旧京琐记·朝流》:“清光绪初,满部员之最负时望者为荣禄、端方、那桐,皆于部中最有权,当时所谓红人也。时有联云:六部三司官大荣、小那、端老四,九城五窑姐双红、二翠、万人迷。皆喻其红也。”
那 nuó
❶多。
《詩經·商頌·那》:
猗與~與!(猗:歎美之辭。)
❷奈何。
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
牛則有皮,犀兕尚多,棄甲則~。
❸nǎ。豈(後起意義)。
《古詩爲焦仲卿妻作》:
處分適兄意,~得自任專?
❹nuò。疑問語氣詞。
《後漢書·韓康傳》:
公是韓伯休~?乃不二價乎?
注意「這」、「那」的「那」是唐代才産生的。
那Nā
名姓。另见932页nǎ;932页nà。
那nǎ
旧同“哪”(nǎ)。另见931页Nā;932页nà。
那nà
代指示代词。
①指示比较远的人或事物。a)后面跟量词、数词加量词,或直接跟名词:~边丨~老头儿|~棵树|~两棵树|~地方|~时候。b)单用:~是谁?|~是邻居的|~是我的两个朋友|~是1937年。注意在口语里,“那”单用或者后面直接跟名词,说nà或nè;“那”后面跟量词或数词加量词常常说nèi或nè。以下〖那程子〗、〖那个〗、〖那会儿〗、〖那些〗、〖那样〗各条在口语里都常常说nèi-或nè-,〖那么〗、〖那么点儿〗〖那么些〗、〖那么着〗各条在口语里都常常说nè-。②代指示代词。跟“这”对举,表示众多事物,不确指某人或某事物:说这道~的|看看这,看看~,真有说不出的高兴。
③连跟“那么”➌相同:~就好好儿干吧!|你不拿走,~你不要啦?另见931页Nā;932页n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