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火1.谓火攻时,当更用火助之。
●《司马法·定爵》:“人人、正正、辞辞、火火。凡战之道,既作其气,因发其政……蹈敌制地,以职命之,是谓战法。”
刘仲平注:“火火,火攻发动时当更用火助之。”
2.指一伙一伙的人。
3.形容极热。
●元孟汉卿《魔合罗》第二摺:“我咽下去有似热油烧,烘烘的烧五脏,火火的燎三焦。”
火(I)hu?
ㄏㄨㄛˇ
〔《广韵》呼果切,上果,晓。〕
1.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焰。
●《书·盘庚上》:“若火之燎于原,不可向迩。”
●孔传:“火炎不可向近。”
●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烧秦宫室,火三月不灭。”
●巴金《废园外·火》:“我从没有见过这样大的火,火烧毁了一切。”
2.焚烧;焚毁。
●《左传·宣公十六年》:“夏,成周宣榭火,人火之也。”
●唐韩愈《原道》:“人其人,火其书,庐其居。”
●清顾炎武《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寇公墓志铭》:“有校尉往浙江者,舟至胥门外,索供应,众共击之,火其舟。”
3.用火烧物使熟。
●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:“其山北人,皆生食不火之物。”
4.火灾;发生火灾。
●《左传·宣公十六年》:“凡火,人火曰火,天火曰灾。”
●《公羊传·襄公九年》:“春,宋火。曷为或言灾,或言火?大者曰灾,小者曰火。”
●《谷梁传·昭公九年》:“夏四月,陈火。国曰灾,邑曰火。”
●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鸟语》:“明日,果火,延烧数家,始惊其神。”
5.指灯烛或火把。
●《庄子·天地》:“厉之人夜半生其子,遽取火而视之。”
●《南史·隐逸传下·沈麟士》:“火下细书,复成二三千卷。”
●唐温庭筠《台城晓朝曲》:“司马门前火千炬,阑干星斗天将曙。”
●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十三回:“等到上火之后,船家果然把他们两只坐船撑到对岸停泊。”
6.用火光照视。
●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成仙》:“定移时,始觉在成榻。骇曰:‘昨不醉,何颠倒至此耶!’乃呼家人。家人火之,俨然成也。”
7.古代指雷电,电光。
●《庄子·外物》:“水中有火,乃焚大槐。”
●成玄英疏:“水中有火,电也。”
8.光芒。
●《墨子·经说下》:“智以目见,而目以火见。”
高亨注:“墨子所谓火,犹今人所谓光也。”
●《元史·孟速思传》:“﹝太祖﹞一见大悦,曰:‘此儿目中有火,它日可大用。’”
9.热,热气。
●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十三回:“赵大人吃酒吃的火上来了,把小帽子、皮袍子一齐脱掉。”
10.形容红色。
●唐元稹《感石榴二十韵》:“风翻一树火,电转五云车。”
参见“火色”。
11.喻紧要;紧急。
●鲁迅《书信集·致胡风》:“我觉得现在以袭击敌人为第一火,但此说似颇孤立。”参见“火急”、“火速”。
12.喻怒气。
●唐李群玉《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》诗:“中夜恨火来,焚烧九回肠。”
●明吕坤《呻吟语·涵养》:“心平气和,此四字非涵养不能。做工夫只在个定火,火定则百物兼照,万事得理。”
●《红楼梦》第六十回:“赵姨娘直进园子,正是一头火。”
●老舍《骆驼祥子》五:“难堪渐渐变为羞恼,他的火也上来了。”
13.指发怒。
●曹禺《日出》第一幕:“我听说这孩子打了金八爷一巴掌,金八爷火了。”
●杨沫《青春之歌》第一部第二六章:“胖女人火了,一个嘴巴几口唾沫一齐上了瘦女人的脸。”
14.喻强烈的感觉或欲望。
●金元好问《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》诗之三:“郁郁围城度两年。愁肠饥火日相煎。”
●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七:“﹝吴氏﹞自此动了一点欲火,按捺不住,只在堂中孝帘内,频频偷看外边。”
15.指茶叶的熏焙。
●宋黄儒《品茶要录·一采造过时》:“茶事起于惊蛰前,其采芽如鹰爪,初造曰试焙,又曰一火,其次曰二火,二火之茶,已次一火矣。故市茶芽者,惟同出于三火前者为最佳。”
●清董天工《御茶园旧贡茶有感》诗:“火分一二候,春别次初嘉。”
16.五行之一。
●《书·洪范》: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
●《庄子·外物》:“金与火相守则流。”
●成玄英疏:“夫木生火,火克金,五行之气,自然之理。”
参见“五行”。
17.指古代服饰中的火焰形图案。
●《书·益稷》:“予欲观古人之象……宗彝、藻、火、粉、米、黼、黻、絺、绣,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。”
●孔传:“火为火字。”
●《左传·桓公二年》:“火、龙、黼、黻,昭其文也。”
杜预注:“火,画火也。”
●宋辛弃疾《满庭芳·和洪丞相景伯韵》词:“文章手,直须补衮,藻火粲宗彝。”
18.中医指引起烦躁、发炎、红肿等症状的病因。
●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少阳司火,其化以火。”
王冰注:“炎炽赫烈,以烁寒灾。”
●元朱震亨《丹溪心法·火六》:“阴虚火动难治。火郁当发……凡气有余,便是火。”
●明谢肇浙《五杂俎·人部一》:“浙有士人,一指忽痛……医谓火所致。”
参见“六淫”。
19.古代兵制单位。十人为火。
●《宋书·孝义传·卜天生》:“天与弟天生,少为队将,十人同火。”
●《通典·兵一》:“五人为列,二列为火,五火为队。”
●《新唐书·兵志四》:“十人为火,五火为团,皆有首长。”
20.指若干人结合的一群。
●北魏《大监刘阿素墓志》:“同火人典御监秦阿女等。”
●唐段成式《酉阳杂俎·支诺皋下》:“成都乞儿严七师……居西市悲田坊,常有帖衙俳儿干满川、白迦、叶珪、张美、张翱等五人为火。”
●元郑廷玉《金凤钗》第三摺:“早是这火公吏又心乖,恶少年好毒害。”
21.指寒食节。参见“火前”、“火后”。
22.犹年、岁。
●清厉荃《事物异名录·岁时·年》:“《广东通志》:古人一年四时改火。今琼州西乡人谓一年为一火。”
23.指枪炮弹药。参见“火力”、“火网”、“火器”。
24.星名。指大火。即心宿二。
●《书·尧典》:“日永星火,以正仲夏。”
●孔传:“火,苍龙之中星。”
●蔡沈集传:“火,谓大火。”
●《左传·昭公十八年》:“夏五月,火始昏见。”
杜预注:“火,心星。”
●唐李白《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》诗:“当君相思夜,火落金风高。”
王琦注:“火,大火也,即心星。”
25.星名。行星之一。即荧惑。
●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火犯守角,则有战。”
●司马贞索隐引韦昭曰:“火,荧惑也。”
●《汉书·律历志下》:“火,晨始见,去日半次。”
26.姓。
●三国蜀有火济。见《正字通·火部》。
火(II)huō
ㄏㄨㄛ
〔《字汇补》虚戈切〕
方言。缺豁。
●《字汇补·火部》:“火,今人谓兔歧唇曰火。”
●清郝懿行《证俗文》卷十七:“今谓破处曰火口子。”
火Ihuŏㄏㄨㄛˇ〔《廣韻》呼果切,上果,曉。〕❶ 物體燃燒時所發的光和焰。❷ 焚燒;焚毀。❸ 用火燒物使熟。❹ 火災;發生火災。❺ 指燈燭或火把。❻ 用火光照視。❼ 古代指雷電,電光。❽ 光芒。❾ 熱,熱氣。❿ 形容紅色。⓫ 喻緊要;緊急。⓬ 喻怒氣。⓭ 指發怒。⓮ 喻強烈的感覺或欲望。⓯ 指茶葉的熏焙。⓰ 五行之一。⓱ 指古代服飾中的火焰形圖案。⓲ 中醫指引起煩躁、發炎、紅腫等症狀的病因。⓳ 古代兵制單位。十人為火。⓴ 指若干人結合的一群。㉑ 指寒食節。參見“火前”、“火後”。㉒ 猶年、歲。㉓ 指槍炮彈藥。參見“火力”、“火網”、“火器”。㉔ 星名。指大火。即心宿二。㉕ 星名。行星之一。即熒惑。㉖ 姓。IIhuōㄏㄨㄛ〔《字彙補》虛戈切〕方言。缺豁。火补义条目1.指太阳。参见“火景”、“火精2.”。3.借指战争;战斗。4.比喻热烈;兴盛。5.比喻限度;极限。参见“火候”。6.五行与方位相配,指南方。参见“火位”、“火維”、“火徼”。7.五行与四季相配,指夏季。参见“火天”、“火序”。8.五行与五音相配,指徵音。9.五行与五味相配,指苦,苦味。参见“火味”。10.中医学上指五脏之心。参见“火藏”。同义词:火 丙丁 炽焰 丹焰 昆火 昆炎 外景
火火04ㄏㄨㄛˇhuǒ名①物體燃燒時產生的光和熱。可燃物、燃點和氧氣是火的三要件。《書經.盤庚上》:「若火之燎于原,不可嚮邇,其猶可撲滅?」《水滸傳.第四六回》:「便去灶前尋了把草,灶裡點個火……那火頃刻開天也似般大。」②中醫指病理變化過程中,機能亢進的現象。如:「肝火」、「上火」、「退火」。③槍炮彈藥等武器稱為「火」。如:「軍火」、「火藥」。④五行之一。參見「五行五行」條。⑤姓。如明代有火源潔。⑥二一四部首之一。形赤紅色的。如:「火紅」、「火狐狸」。唐.李白〈送程劉二侍郎兼獨孤判官赴安西幕府〉詩:「天外飛霜下蔥海,火旗雲馬生光彩。」動①燃燒。《禮記.王制》:「昆蟲未蟄,不以火田。」《新唐書.卷九三.李靖傳》:「(李靖)軍次伏俟城,吐谷渾盡火其莽,退保大非川。」②動怒。如:「他一火,大家都不敢說話了。」副急速、緊急。如:「火速赴約」、「十萬火急」。《莊子.天地》:「彼且乘人而無天,方且本身而異形,方且尊知而火馳。」
火 huǒ
① 名火;火焰。《五蠹》:“有圣作,钻燧取~以化腥臊。” ② 形比喻紧急,急迫。武则天《腊日宣诏幸上苑》:“明朝游上苑,~速报春知。” ③ 形比喻激动、暴躁、愤怒。白居易《感春》:“忧喜皆心~。” ④ 名古代军队的建制单位,十人为“火”。柳宗元《段太尉事状》:“皆解甲,散还~伍中。” ⑤ 名同“伙”,同伴。《木兰诗》:“出门看~伴,~伴皆惊惶,。” ⑥ 名古代星名,又叫“心宿”。《诗经·七月》:“七月流~,九月授衣。” ⑦ 名五行之一。《尚书·洪范》:“五行,一曰水,二曰~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
huǒ
①火;火焰。《五蠹》:“有聖作,鑽燧取~以化腥臊。”②比喻緊急,急迫。武則天《臘日宣詔幸上苑》:“明朝遊上苑,~速報春知。”③比喻激動、暴躁、憤怒。白居易《感春》:“憂喜皆心~。”④古代軍隊的建制單位,十人為“火”。柳宗元《段太尉事狀》:“皆解甲,散還~伍中。”⑤同“夥”,同伴。《木蘭詩》:“出門看~伴,~伴皆驚惶,。”⑥古代星名,又叫“心宿”。《詩經•七月》:“七月流~,九月授衣。”⑦五行之一。《尚書•洪範》:“五行,一曰水,二曰~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
【火】4画 9080·0 huǒ ㄏㄨㄛˇ 呼果切,上,果韻,曉。微部。㊀物體燃燒所生的光與熱。韓非子 五蠹:“有聖人作,鑽燧取火,以化腥臊,而民説之。”㊁焚燒,火災。左傳 宣十六年:“夏,成周 宣榭火,人火之也。凡火,人火曰火,天火曰災。”禮 王制:“昆蟲未蟄,不以火田。”㊂比喻急迫。見“火急”、“星火③”。㊃中醫病因之一。素問 至真要大論:“夫百病之生也,皆生於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”。參見“六淫”。又藥劑名。見“火齊③”。㊄指激動、煩惱、憤怒等情緒。參見“心火①”。㊅古時兵制單位。十人爲火。宋書 卜天與傳:“天與弟 天生,少爲隊將,十人同火。”唐代徵調工匠,以州縣爲團,五人爲火,五火置長一人。參閲 漢書 平帝紀 元始元年“亡得置什器儲偫”唐 顔師古 注、新唐書 百官志一 工部。參見“火伴”。㊆星名。1.卽大火,又名心宿。詩 豳風 七月:“七月流火。”傳:“火,大火也。”左傳 襄九年:“是故咮爲鶉火,心爲大火。”參見“大火”、“心宿”。2.行星之一。古人以金木水火土爲五大行星。見“火星①”。㊇五行之一。見“五行①”。㊈姓。明有 火員。見 明 陳士元 姓觿六 哿。
1、火讀音:呼果切,音貨,上聲,哿韻。釋文:
❶燬也。南方之行。炎而上。象形。見《說文》。
〔按舊義如此。今科學家則謂~爲空中養氣與物質化合而爲然燒之現象〕。
❷~之言化也。陽氣用事。萬物變化也。見《白虎通五行》。
❸~之言委隨也。言萬物布施。見《白虎通五行》。
❹災也。《左宣十六年傳》:人~曰~。天~曰災。
❺丙丁爲~。見《素問藏氣法時其日丙丁注》。
❻視曰~。見《洪範五行傳注》。
❼離爲~。見《易說卦》。
❽~爲口舌之象。見《論衡言毒》。
❾~者司馬也。見《春秋繁露五行相勝》。
❿日氣也。見《論衡詰術》。
⓫心星也。《左宣二年傳》:譬如~焉。
⓬心藏神爲君~。包絡爲相~。見《本草綱目》。
⓭山名。《水經㶟水注》:~山。其山以~從地中出。故亦名熒臺。
⓮~井。鹽井也。《文選左思賦》:~井沈熒於幽泉。
〔注〕:~井在臨卭縣。欲出其~。先以家~投之。須臾隆隆如雷聲。焰出通天。光輝十里。以筒盛接。有光無灰。
⓯~齊。玫瑰珠也。《文選張衡賦》:翡翠~齊。
⓰官名。《左昭十七年傳》:炎帝時以~紀。故爲~師而~名。
⓱古兵制十人爲~。其同~者有~伴之稱。《司馬法》:人人正正。辭辭~~。
〔注〕:一~與一~。猶人人殊之人人也。卽俗謂~伴。
⓲~星。太陽系第四位之行星。其對徑約當地球之半。形狀無異地球。惟四分陸地一分水耳。又其轉動亦有自轉公轉之別。自轉二十小時又三十分一周爲一晝夜。公轉六百八十日繞太陽一周爲一年。其衞星有二。英名Mars。
⓳姓也。《明紀事本末》:~濟從諸葛亮南征孟獲有功。封羅甸國王。
2、灬讀音:卑遙切,音標,蕭韻。釋文:烈火也。見《類篇》。
〔按集韻。火或書作~。正字通曰。~卽火字之變體〕。
3、夨釋文:古火字。見《集韻》。
火
【巳集中】【火字部】 火
〔古文〕𤆄
★【唐韻】【集韻】呼果切【韻會】【正韻】虎果切,𠀤貨上聲。【說文】火,燬也。南方之行炎而上。象形。【釋名】火化也,消化物也。亦言毀也,物入中皆毀壞也。【玉篇】𤆄者,化也,隨也,陽氣用事萬物變隨也。【古史考】燧人氏初作火。【書·洪範】五行,一曰水,二曰火。
◎又星名。【書·堯典】日永星火。【傳】火,蒼龍之中星。
◎又大火,鶉火,辰次之名。
◎又【禮·王制】昆蟲未蟄,不以火田。【前漢·成帝紀】火耕水耨。
◎又【周禮·夏官·司爟】變國火以救時疾。【註】春取楡柳之火,夏取棗杏之火,季夏取桑柘之火,秋取柞楢之火,冬取槐檀之火。【論語】鑽燧改火。
◎又盛陽曰炎火。【詩·小雅】田祖有神,秉畀炎火。【傳】炎火,盛陽也。【箋】螟螣之屬,盛陽氣嬴則生之。明君爲政,田祖之神不受此害,持之付與炎火,使自消亡。
◎又官名。【左傳·昭十七年】炎帝氏以火紀,故爲火師,而火名。【疏】春官爲大火。夏官爲鶉火,秋官爲西火,冬官爲北火,中官爲中火。
◎又【春秋·宣十六年】成周宣榭火。【左傳】人火也。凡火,人火曰火,天火曰災。
◎又【南史·齊武帝紀】魏地謠言,赤火南流,有沙門從北齎此火至,色赤而微,云以療疾貴賤爭取之,多得其驗,咸云聖火。
◎又【唐書·兵志】府兵,十人爲火,火有長。彍騎,十人爲火,五火爲團。【通典·兵制】五人爲烈,烈有頭目,二烈爲火,立火子,五火爲隊。
◎又【司馬法】人人正正,辭辭火火。【註】言一火與一火猶人人殊之人人也。卽俗謂火伴。【古木蘭詩】出門看火伴。
◎又人身有火。【本草綱目】心藏神爲君火。包絡爲相火。
◎又隂火,海中鹽氣所生。凡海水遇隂晦,波如然火,有月卽不復見。【木華·海賦】隂火潛然。
◎又山名。【山海經】崑崙之丘,其下有弱水之,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,投物輒然
◎又【正字通】陸游曰:火山軍,其地鋤深,則有烈燄,不妨耕種。
◎又井名。【左思·蜀都賦】火井沈熒於幽泉。【註】火井,在臨邛縣。欲出其火,先以家火投之,須臾隆隆如雷聲,焰出通天,光輝十里,以筒盛接,有光無灰。
◎又寒火。【抱朴子·地眞篇】南海蕭丘,火春生秋滅。生木小,焦黑。
◎又火傳。【莊子·養生主】指窮放爲薪,火傳也。不知其盡也。
◎又南方有食火之國,其人能食火炭。
◎又【爾雅·釋魚】十龜,一曰火龜。【疏】龜生火中者。
◎又火䑕。【山海經】火山國,其山雖霖,雨火常燃,火中白䑕,時出山邊求食,人捕得之,以毛作布,名火澣布。
◎又姓。【明紀事本末】火濟,從諸葛亮南征孟獲有功,封羅甸國王。【正字通】洪武時,翰林火原潔。
◎又【廣東通志】古人一年四時改火。今瓊州西鄕音謂一年爲一火,火音微。東鄕人謂一年爲喜,或爲之化,乃喜之變音。
★又叶虎洧切【詩·豳風】七月流火,八月萑葦。◎按唐韻正:火,古音毀,轉聲則爲喜,故灰字从火得聲。而左傳襄三十年:或叫于宋太廟,曰:譆譆出出,鳥鳴于亳社。如曰譆譆,則爲火之徵也。是直以爲火當讀作毀,非止叶音矣。
★又叶後五切。【韓愈·元和聖德詩】施令酬功,急疾如火。天地中閒,莫不順序。
★又叶虎何切。【莊子·外物篇】利害相摩生火寔多,衆人焚和,月固不勝火。【韻會小補】今人謂兔岐脣曰火。蓋古音也。 【集韻】或作灬。
火 huǒ
❶火,火焰。
《尚書·盤庚上》:
若~之燎于原。
《論衡·言毒》:
若~灼人。(灼:燒。)
又用爲動詞。着火,發生火災。
《禮記·曾子問》:
太廟~,則從天子救火。
火把。
《莊子·天地》:
厲之人夜半生其子,遽取~而視之。
[火急]緊急。
柳宗元《疊後》詩:
勸君~~添功用。
❷古時兵制,十人爲一火。
《新唐書·兵志》:
府兵十人爲~,~有長。
[火伴]同伴。
《木蘭詩》:
出門看~~,~~皆驚惶。「火伴」的「火」後來寫作「伙」。
❸星名。又叫「大火」,即心宿。
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
七月流~,九月授衣。
注意古書中的「火」不是五大行星的火星。火星古代稱「熒惑」。❹五行(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之一。見385頁「行」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