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一】逐一。韓非子 内儲上:“宣王死,湣王立,好一一聽之,處士逃。”
一一yīyī
副一个一个地:临行时妈妈嘱咐的话,他~记在心里。
一一1.逐一;一个一个地。
●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齐宣王使人吹竽,必三百人。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,宣王说之,廪食以数百人。宣王死,湣王立,好一一听之,处士逃。”
●晋陶潜《桃花源记》:“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此人一一为具言,所闻皆叹惋。”
●宋苏轼《次韵答子由》:“好语似珠穿一一,妄心如膜退重重。”
●老舍《四世同堂》第一部十四:“在太平年月,街上的高摊与地摊,和果店里,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。”
2.完全。
●《礼记·曲礼上》“二名不偏讳”
汉郑玄注:“偏,谓二名不一一讳也。”
●孔颖达疏:“谓两字作名,不一一讳之也。”
●《西游记》第五七回:“向后再不敢行凶,一一受师父教诲。”
●鲁迅《野草·好的故事》:“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,我一一看见,一一知道。”
3.旧时书信常用语。谓详细叙述。
●汉陈琳《为曹洪与魏文帝书》:“辞多不可一一,粗举大纲,以当谈笑。”
●晋王羲之《羊参军帖》:“羊参军寻至,具一一。”
●唐韩愈《与孟东野书》:“愈眼疾,比剧,甚无聊,不复一一。”
●宋车若水《脚气集》卷上:“王右军帖,多于后结写不具,犹言不备也。有时写不备,其不具草书似不一一。蔡君谟帖并写不一一,亦不失理。”
4.汉扬雄《太玄》用语。谓玄象之始。
●《太玄·莹》:“夫一一,所以摹始而测深也。”
范望注:“一一起于黄泉,故谓之始;在泉之中,故测深也。”
一一ㄧ ㄧyī yī逐一逐一不一不一逐一、一個接一個。《韓非子.內儲說上》:「韓昭侯曰:『吹竽者眾,吾無以知其善者。』田嚴對曰:『一一而聽之。』」《紅樓夢.第四二回》:「劉姥姥忙跟了平兒到那邊屋裡,只見堆著半炕東西。平兒一一的拿與他瞧著。」
一…一…yī…yī…
①分别用在两个同类的名词前面。a)表示整个:~心~意|~生~世(人的一生)。b)表示数量极少:~针~线|~草~木|~言~行。
②分别用在不同类的名词前面。a)用相对的名词表明前后事物的对比:~薰~莸(比喻好的和坏的有区别)。b)用相关的名词表示事物的关系:~本~利(指本钱和利息相等)。
③分别用在同类动词的前面,表示动作是连续的:~瘸~拐|~歪~扭。
④分别用在相对的动词前面,表示两方面的行动协调配合或两种动作交替进行:~问~答|~唱~和|~起~落|~张~弛。
⑤分别用在相反的方位词、形容词等的前面,表示相反的方位或情况:~上~下|~东~西|~长~短。
一一丨 丨yīyī一個接一個。[例]~懺悔|老師的教導,~記在心裡。
【一】1画 1000·0 yī ㄧ 於悉切,入,質韻,影。質部。㊀數詞。大寫作“壹”。書 皋陶謨:“一日二日萬幾。”㊁純一。書 大禹謨:“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”㊂都,一槪。統括之詞。詩 邶風 北門:“政事一埤益我。”荀子 勸學:“君子之學也,入乎耳,箸乎心,……一可以爲法則。”注:“一,皆也。”㊃全。禮 雜記下:“一國之人皆若狂,賜未知其樂也。”㊄相同,一樣。孟子 離婁下:“其揆一也。”莊子 逍遥遊:“能不龜手一也。”㊅統一。韓非子 五蠹:“法莫如一而固。”唐 杜牧 樊川集一 阿房宮賦:“六王畢,四海一。”㊆專一。禮 禮運:“欲一以窮之。”疏:“一謂專一。”㊇一旦,一經。左傳 成二年:“蔡 許之君,一失其位,不得列於諸侯。”㊈初次,第一次。左傳 莊十年:“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。”㊉或者。孫子 謀攻:“不知彼而知己,一勝一負。”竟,乃。戰國策 齊一:“靖郭君之於寡人,一至此乎!”助詞。用以加強語氣。管子 霸形:“今 楚王之善寡人一甚矣。”戰國策 燕一:“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。”樂譜記音符號之一。詳“管色譜”。
一¹ yī
①数最小的正整数。参看1219页〖数字〗。
②数表示同一:咱们是~家人|你们~路走|这不是~码事。
③数表示另一:番茄~名西红柿。
④数表示整个;全:~冬|~生|~路平安|~屋子人|~身的汗。
⑤表示专一:~心~意。
⑥数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~歇|笑~笑|让我闻~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~声|看~眼|让我们商量~下。
⑦数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~跳跳了过去|~脚把它踢开|他在旁边~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
⑧数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~请就来|~说就明白了。
⑨一旦;一经:~失足成千古恨。
⑩书助用在某些词前加强语气:~何速也|为害之甚,~至于此!注意(适用于以上义项)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
一一01ㄧyī名①自然數的開始。如:「一、二、三……。」大寫作「壹」。阿拉伯數字作「1」。②姓。如明代有一炫宗。③二一四部首之一。形①單個。如:「一人」、「一物兩用」。②相同、一致。如:「一模一樣」、「大小不一」。③專注的。如:「一心一意」、「專一不變」。④全、滿、整。如:「一身是汗」、「一屋子人」、「一身是膽」。⑤每、各。如:「一班五十人」、「一頁六百字」、「共派八隊,一隊二十人。」⑥一次。如:「一而再,再而三。」《禮記.中庸》:「人一能之,己百之。」⑦另外的。如:「蟬,一名知了。」、「番茄,一名西紅柿。」動統一。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「不嗜殺人者能一之。」副①才、剛剛。如:「一聽就懂」、「天一亮,他就起來。」②偶然。如:「一不小心」、「一不留神」。③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。如:「把頭一扭」、「用手一摸」、「天氣一涼,就感冒了。」④概括。如:「一般來說」。⑤每每、每逢。如:「一想到那件事,她總是笑個不停。」⑥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,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。如:「雙手動一動」、「問一問」、「隨便說一說」。⑦事物的某方面。如:「一則以喜,一則以憂。」、「一不沾親,二不帶故。」⑧竟、乃。表示事出意外。如:「一至於斯」。《史記.卷六八.商君傳》:「嗟乎,為法之敝一至此哉!」⑨皆。《荀子.勸學》:「端而言,蠕而動,一可以為法則。」助表示程度,加強語氣。《文選.古詩十九首.西北有高樓》:「上有絃歌聲,音響一何悲。」《戰國策.燕策一》:「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:『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?』」連或。《莊子.應帝王》:「泰氏其臥徐徐,其覺于于,一以己為馬,一以己為牛。」按「一」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,念陰平聲;在去聲字前,念陽平聲;在陰平、陽平、上聲之前,念去聲。
一yī
〡
〔《广韵》于悉切,入质,影。〕
1.数词。大写作“壹”。最小的正整数。常用以表示人或事、物的最少数量。
●《诗·郑风·野有蔓草》:“有美一人,清扬婉兮。”
●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﹝子贡﹞对曰:‘赐(子贡)也,何敢望回(颜回)?回也,闻一以知十;赐也,闻一以知二。’”
●唐韩愈《送石处士序》:“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闲,冬一裘,夏一葛;食朝夕,饭一盂,蔬一盘。”
●清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:“吾一瓶一钵足矣。”
2.序数的第一位。
●《书·洪范》: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
●《汉书·鲍宣传》:“凡民有七亡:阴阳不和,水旱为灾,一亡也。”
●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九回:“﹝匡超人﹞考过,宗师着实称赞,取在一等第一。”
●鲁迅《呐喊·明天》:“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,还有些古风:不上一更,大家便都关门睡觉。”
3.若干分中的一分或整数以外的零头。
●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先王之制,大都不过参国之一,中五之一,小九之一。”
●《文选·陆机〈叹逝赋〉》:“顾旧要于遗存,得十一于千百。”
李善注:“十一者,谓通千百而计之,十分而得其一。”
●唐韩愈《别知赋》:“惟知心之难得,斯百一而为收。”
●宋洪迈《容斋随笔·俗语有所本》:“俗语谓钱一贯有畸曰千一、千二,米一石有畸曰石一、石二,长一丈有畸曰丈一、丈二之类。”
4.表示一部份。
●《吕氏春秋·举难》:“尺之木必有节目,寸之玉必有瑕瓋,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,故择务而贵取一也。”
高诱注:“一分。”
5.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。
●《宋书·戴颙传》:“绥(王绥)曰:‘闻卿善琴,试欲一听。’”
●《三国演义》第一○六回:“胜(李胜)曰:‘乞纸笔一用。’”
●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一:“书生得了科名,难道不该归来会一会宗族邻里,这也罢,父母坟墓边也不该去拜见一拜见的?”
●丁西林《一只马蜂》:“这几天太阳已经很利害,不如叫他们先把南房里的皮衣,拿出来晒一晒。”
●毛泽东《实践论》:“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,你就得变革梨子,亲口吃一吃。”
6.某一个。
●汉刘向《列仙传·骑龙鸣》:“一旦骑龙来游亭下,语云冯伯昌孙也。”
●《三国演义》第九二回:“忽见一人自正南而来,口称有机密事。”
●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狼》:“一屠暮行,为狼所逼。”
●毛泽东《矛盾论》一:“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、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。”
7.每个。
●《三国演义》第二七回:“一人一个火把。”如:班上有五十位同学,一人发五本练习簿。
8.全;满。
●《礼记·杂记下》:“一国之人皆若狂,赐(子贡)未知其乐也。”
●唐王建《宫词》之六一:“内宴初秋入二更,殿前灯火一天明。”
●唐蒋防《霍小玉传》:“一家惊喜,声闻于外。”
●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二:“此时严蕊之名布满一郡。”
9.相同;一样。
●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先圣后圣,其揆一也。”
赵岐注:“言圣人之度量同也。”
●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:“所行则异,所归则一。”
●清王夫之《读四书大全说·孟子·梁惠王下篇七》:“经、权一也,因事之常变而分尔。”
●周而复《印第安人》:“首先要弄清楚哥伦布到达美洲时,有多少印第安人?各家说法不一。”
10.齐一;联合。
●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诸侯不可一,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。”
●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“故窃为大王计,莫如一韩、魏、齐、楚、燕、赵以从亲,以畔秦。”
11.指联合而成的整体。
●《战国策·秦策五》:“四国为一,将以攻秦。”
●汉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诸侯恐惧,会盟而谋弱秦,不爱珍器重宝、肥饶之地,以致天下之士,合从缔交,相与为一。”
12.统一。
●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天下恶乎定?吾对曰:定于一。孰能一之?对曰:不嗜杀人者能一之。”
朱熹集注:“王问列国分争,天下当何所定,孟子对以必合于一,然后定也。”
●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一法度、衡石、丈尺;车同轨;书同文字。”
●唐杜牧《阿房宫赋》:“六王毕,四海一。”
●明胡应麟《诗薮·杂编·遗逸下》:“其后卒雄据中华,几一宇内,即数歌词可征。”
13.专一。
●《荀子·劝学》:“螾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”
●宋周密《齐东野语·斋不茹荤必变食》:“一其心志,洁其气体,以与神明交,未尝不饮酒不茹荤也。”
14.谓独力统理。
●《后汉书·冯绲传》:“进赴之宜,权时之策,将军一之,出郊之事,不复内御。”
李贤注:“一,犹专也,言出郊以外,不复由内制御也。”
15.纯一不杂。
●《管子·水地》:“故水一则人心正,水清则民心易。”
尹知章注:“一,谓不杂。”
●南朝宋何承天《重答颜永嘉书》:“蹲膜揖让,终不并立,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也。”
16.初;开始。
●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《书》曰:‘汤一征,自葛始。’”
赵岐注:“言汤初征,自葛始。”
●《西游记》第十八回:“我一来时,曾与他讲过。”
●老舍《正红旗下》二:“但是,从我一记事儿起,直到她去世,我总以为她在二三十岁的时节,必定和我大姐同样俊秀。”
17.另一。
●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》:“姓曹,讳操”
裴松之注引《曹瞒传》:“太祖一名吉利,小字阿瞒。”
●南朝梁元帝《金楼子·兴王》:“时许耳之子名曰由,字道开,一字武仲。”
18.独。
●《方言》第十二:“一,蜀也,南楚谓之独。”
郭璞注:“蜀,犹独耳。”
●南朝梁萧统《示云麾弟》:诗:“尔登陟兮一长望,理化顾兮忽忆予。”
●唐杜甫《秦州杂诗》之七:“烟尘一长望,衰飒正摧颜。”一,一本作“独”。
●元萨都剌《宿经山寺》诗之一:“野人一宿经山寺,十里松声半夜潮。”
19.或者。
●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疆埸之邑,一彼一此,何常之有?”
●《庄子·应帝王》:“泰氏其卧徐徐,其觉于于,一以己为马,一以己为牛。”
●成玄英疏:“或牛或马,随人呼召。”
20.副词。都;一概。表示总括。
●《书·金縢》:“乃卜三龟,一习吉。”
●孔颖达疏:“用三王之龟卜,一皆相因而吉。”
●《诗·邶风·北门》:“王事适我,政事一埤益我。”
朱熹注:“一,犹皆也。”
●《史记·曹相国世家》:“参代何为汉相国,举事无所变更,一遵萧何约束。”
●唐韩愈《毛颖传》:“又善随人意,正直邪曲巧拙,一随其人。”
21.副词。很;甚。表示程度。
●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颜回问仲尼曰:孟孙才其母死,哭泣无涕,中心不戚,居丧不哀。无是三者,以善处丧盖鲁国。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?回一怪之。”
●孙经世《经传释词补》:“回一怪之,言甚怪之也。”
●《晏子春秋·谏上九》:“寡人一乐之,是欲禄之以万钟,其足乎?”
●孙经世《经传释词补》:“一乐,即甚说也。”
22.副词。一直;始终。表示动作不间断,情况不改变。
●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:“尾生之信,不如随牛之诞,而况一不信者乎!”
高诱注:“一,犹常也。”
●唐韩愈《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》:“公待我一以朋友,不以幼壮先后致异。”
参见“一行”。
23.副词。乃;竟然。表示出于意料。
●《吕氏春秋·知士》:“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:静郭君之于寡人,一至此乎!”
高诱注:“一,犹乃也。”
●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须贾意哀之,留与坐饮食,曰:‘范叔一寒如此哉?’”
●唐李白《与韩荆州书》:“何令人之景慕,一至于此耶?”
●孙中山《统一中国非出兵北伐不为功》:“其甚者尤以决堤而淹毙无辜人民,灭绝人道,一至于此!”
24.副词。一旦;一经。
●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:“是故古之人,一举事而众皆知其德之备也。”
●《汉书·文帝纪》:“岁一不登,民有饥色。”
●唐韩愈《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》:“伯乐一过冀北之野,而马群遂空。”
●杨朔《铁骑兵》一:“一过雁门关,气候显然不同了。”
25.副词。犹一一。参见“一听”、“不一”。
26.连词。与“便”或“就”连用,表示两种动作时间上的前后紧接。
●《儒林外史》第一回:“但世人一见了功名,便舍着性命去求他。”
●鲁迅《彷徨·孤独者》:“我们的大良们也很喜欢和他玩,一有空,便都到他的屋里去。”
●赵树理《小二黑结婚》:“和小二黑年纪相仿的孩子们,一跟小二黑生了气,就连声喊道:‘不宜栽种!不宜栽种!’”
27.助词。表示加强语气。
●《管子·霸形》:“今楚王之善寡人一甚矣!”
●《后汉书·何进传》:“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,名垂后世。”
●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一:“张大道:‘且说说看。’一竟自去了。”
参见“一何”。
28.哲学用语。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宇宙万物的原始状态。
●《老子》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
●《庄子·天地》:“泰初有无,无有无名,一之所起,有一而未形,物得以生,谓之德。”
●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“道者,一立而万物生矣,是故一之理,施四海;一之解,际天地。”
29.我国传统乐谱工尺谱所用记音符号之一。
●《宋史·乐志十七》:“夹钟、姑洗用‘一’字。”
●《辽史·乐志》:“各调之中,度曲协音,其声凡十,曰:五、凡、工、尺、上、一、四、六、勾、合。”
30.汉字笔形之一。称“横”。
31.姓。
●明有一炫宗,灵寿县丞。